前言
一、食品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财务问题不规范”问题
(二)关于“大众化餐饮”的问题
(三)关于“餐饮业标准化程度低、复制率低”的问题
(四) 关于“餐饮企业现金流充裕,不需要上市融资”的问题
二、食品企业融资起到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集约化生产,降低运营成本
(二)有利于凝聚和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 有利于企业规范化发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四) 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五) 有利于弘扬饮食文化,保护餐饮业民族品牌,提升中国形象和软实力
(六)有利于产业联动,普通民众分享餐饮业发展成果
三、食品企业如何解决融资问题
(一)上市公司借定向增发提升价值
(二)中小型企业借并购扩展融资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食品企业融资问题
前言: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商品的丰富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并且对食品质量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下图为各个行业占消费的比重,食品业占据主导地位)
这为我国食品产业开阔了巨大的投资前景,同时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谋求新的投资机会,寻找更多的资本融资渠道。
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已成为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的重要内容。餐饮业的经营状况如何?上市融资的愿望因何而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纵观2011年开局半年情况,国内经济发展在“保民生,抑物价”的总体下,尽管面对的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比较复杂,通货膨胀率逐月走高,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劲动力。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2011年前10个月中国餐饮业实现收入16681.9亿元,同比增长16.5%,延续了20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餐饮行业多年来在扩大内需、吸纳就业、解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三农”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图为食品业“十一五”重点行业发展目标,以此可见食品业地位之重、发展之快)
一、食品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餐饮企业在自我发展中不断成熟,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餐饮企业也正在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轨。但与此现状不相适应、与发展趋势相悖的是,目前有关方面对餐饮业的发展还存在着扶持缺失、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众多有发展潜力的餐饮企业在求大、求强的过程中,力图通过上市融资更好地降低运行成本、培养后备人才,更加科学高效地推进连锁复制的能力,实现规范化运作,其上市融资的诉求远远得不到满足。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四点:
(一)有关“财务问题不规范”问题
餐饮企业上市受阻最重要的原因是财务不规范,收入与成本无法计量。其实际情况是,出于连锁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部动力需要,目前正规的餐饮企业都按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开具,或者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所有销售行为都有详细记载,任何收入、成本都有据可查,不存在收入和成本无法计量的问题。而且关于财务不规范的问题,这是所有上市公司都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不应成为一个餐饮企业上市受阻的定性问题。
(二)关于“大众化餐饮”的问题
据非官方消息,上市受阻是因为觉得高档餐饮上市会滋生,不符合大众化餐饮的
主流。但从商务部出台的《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来看,其指导思想中有一句是“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区域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目前的市场特点也决定了需要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大众化餐饮。而且在发展目标中也提到:到2013年要培育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100家,实际情况是截至2010年底,全国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共有36家,因此产业升级的深度和宽度都是不够的。
(三)关于“餐饮业标准化程度低、复制率低”的问题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能否实现盈利能力的复制和持续性非常关键,并以此为理由认为餐饮业复制率低不适合上市,不可否认现在多数餐饮企业复制能力差,但是通过上市后企业有了充裕的资金,必然会解决餐饮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瓶颈问题,从而实现餐饮企业的快速复制和扩张。
(四) 关于“餐饮企业现金流充裕,不需要上市融资”的问题
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即餐饮企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所以现金流充裕、不需要上市融资。我会认为,这个理由更加站不住脚,比餐饮业现金流充裕的行业有很多,比如不少的超市企业,也都实现了上市融资。
二、食品业融资起到的积极意义
但餐饮企业上市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推动餐饮企业上市融资多大做强,具有六大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集约化生产,降低运营成本。餐饮行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2012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约为9.42%。品牌餐饮企业的成长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建设厨房、标准化生产等方式集约化生产,有助于降低成本上涨的压力,另外企业上市后可以增强与房产所有人谈判的能力,适度降低运营成本。
(二)有利于凝聚和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招工难、留工难、用工贵的现象还是严重困扰着餐饮企业,服务人员的用工缺口很大,上市企业在凝聚和培养人才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三) 有利于企业规范化发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餐饮业是良心行业、道德产业,是食品行业产供销产业链中的终端行业,食品安全是餐饮业的核心。餐饮企业变身为公众公司以后,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其诚信自律意识,促进规范化发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大的或规范的餐饮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后打造自己的物流体系,从源头采购、半成品加工、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
(四) 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前不久,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而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餐饮业可以有效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餐饮业对员工就业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行业。
(五) 有利于弘扬饮食文化,保护餐饮业民族品牌,提升中国形象和软实力。由于国外餐饮品牌的快速发展,其文化也在逐步向我国民众渗透。因此,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保护餐饮业民族品牌,提升中国餐饮的软实力,加强中餐在国内国际的社会推广已成为当务之急。扶持一定数量的中餐业强势品牌企业上市,对于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促进强势品牌的中餐企业走出国门、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打造国家的软实力,对实现经济转型、形成国内GDP新的增长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六)有利于产业联动,普通民众分享餐饮业发展成果。我国的餐饮行业已经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带动着,可以说餐饮行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很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扶持餐饮企业上市,可以更好地实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让更多有潜力的餐饮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可以避免其转向港股市场以及外国股市,帮助国内普通民众分享餐饮业的发展成果。
三、食品企业如何解决融资问题
食品企业要如何才能改变现状,解决好存在的融资问题呢?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与之相适应的解决途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上市公司借定向增发提升价值
由于定向增发的门槛低,程序简单快捷,以至更多的上市公司都把定向增发作为了融资的最主要途径。近年甚至出现了食品企业定向增发的小高潮。之前有上海梅林、伊利、三全食品,后有南方食品、西安饮食等。
定向增发可利用上市公司的市场化估值溢价(相对于母公司资产账面价值而言),将母公司资产通过资本市场放大,从而提升母公司的资产价值。对于控股比例较低的集团公司而言,通过定向增发可进一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对国企上市公司和集团而言,减少了管理层次,使大量外部性问题内部化,降低了交易费用,能够更有效地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强化市值导向机制。
目前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并没有关于公司盈利等相关方面的硬性规定,对于一些过往盈利记录未能满足公开融资条件,但又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公司而言,定向增发也会是一个关键性的融资渠道。且通过定向增发,大股东以及有实力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大投资人可以以接近市价、乃至超过市价的价格,为上市公司输送资金,尽量减少小股民的投资风险。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定向增发方式可以使之以简洁和低成本的方式参与高成长公司或行业,轻易获得公司或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利润,且投资周期短且收益将非常丰厚。所以目前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拟定向增发的股份的需求相当旺盛。
(二)中小型企业借并购扩展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直接融资只占2%,98%靠借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又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中小企业为维持正常运转,迫切需要金融企业对流动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信贷规模约束下,特别是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硬约束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加审慎。
通过并购,企业规模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充分整合,降低管理,原料,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很大帮助。矿泉水厂商云南大山、饮料厂商银鹭和糖果厂商徐福记相继被雀巢收购,四川水井坊也被英国酒业巨头帝亚吉欧酒业集团收购。这些被收购企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市场份额都不大,都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寻求企业发展的更大机会。
结语:如何解决好餐饮企业的融资发展问题,通过融资做大做强餐饮行业?餐饮企业可以整合供应链,加强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生产,实现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金融专家指出,要通过金融工具创新,缓解融资难题,破解中国餐饮行业融资难问题。餐饮市场规模巨大,关系到国计民生,资本市场没理由不对这个永续发展的行业加大开放力度。餐饮企业努力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就会迎来资本市场的曙光。
参考文献:[1] 邓华光,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局求解[J],中南论丛,2007(1)
[2] 张杨,中小食品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5)
[3] 林毅夫、李季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7(1)
[4] 连平,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N],第一财经日报,2008(7)
[5] 张建营,中小企业融资实战[J],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5)
[6] 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企业经济,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