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经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也纷纷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风雨飘摇中我国对外贸易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对外经贸 问题 对策
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
中国外贸环境现状的SWOT分析
优势S | 劣势W |
经济、贸易大国 |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差距 |
劳动力资源丰富 | 内需不足, 收入差距大 |
市场潜力大 | 法律制度不完善 |
外汇储备 | 经济转型期,非市场经济国家 |
机遇O | 威胁T |
国际市场价格回落 | 贸易顺差过大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
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资金短缺 | 全球经济低迷, 外需萎缩 |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额创历史新高,出现小幅季度逆差。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的情况下,出口达到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价格上涨拉动11个百分点;在国内需求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达到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价格上涨拉动16.5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一季度贸易逆差10.2亿美元,近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就2011年第一季度,我对欧盟、美国出口分别增长17.2%和21.4%,占整体出口比重为19.2%和16.5%,分别下降1.5和0.7个百分点。对日本出口增长28.1%,高于整体增幅1.6个百分点;自日本进口增长26.4%,低于整体增幅6.2个百分点。与部分新兴市场如南非、巴西双边贸易增长较快,贸易额分别增长107.1%和57.7%。
2 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新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中国与传统市场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1-9月,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合计增长17.5%,进口合计增长21.3%,分别低于整体增幅5.2和5.4个百分点。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化解分歧,建立多个贸易促台,扩大贸易互补性,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纾缓了贸易结构不平衡压力,为中国企业开拓新市场创造了良好环境。前三季度,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四个金砖国家合计贸易额2074.1亿美元,同比增长39.7%,高于整体增幅15.1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7.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26.4%,高于整体增幅1.8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10 %,略高于去年同期。自4月份起,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3 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从经营主体看,尽管内外部环境趋紧、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但中国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转型加快,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外贸策略,企业竞争力、开拓市场及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其他主体。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二、中国对外经贸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 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资本流动异常
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一是全球需求疲软。世界经济持续下行,欧债危机继续深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挫,主要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动力不强,全球外需疲弱;二是贸易融资困难。在欧债危机波澜不断、新兴市场国家通胀风险未减的情况下,贸易融资困难,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汇率对抗加剧。日本出台了日元升值综合应对方案,干预日元汇率;受瑞士干预,瑞士法郎已连续两个月贬值。由于目前美国仍然实行宽松货币,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居高不下,从长期来看,美元仍会贬值。
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异常流动扩大。各国货币走向差异导致国际资本流向经济增长较快、利率较高的经济体;金融风险上升又导致国际避险资金流向美国、德国和日本国债市场。发展中国家股市近期已经历了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1年11月2日的当周,净流入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国际资本达35亿美元,为连续三周净流入。而从8月份到10月上半月,发展中国家股市平均每周净流出国际资本20亿美元。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上升
2008年至今,各国经济复苏进程进一步分化,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宏观自顾倾向强化,贸易摩擦从显性走向隐性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面,同时加剧了经济摩擦的程度与深度。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扩大趋势。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入世以后一直持续上升,而且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张到印度、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东欧拉美国家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2005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29起,占案件总数的66%。 中外贸易摩擦的具体手段在不断增加,涉案产品不断扩大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点。加入WTO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出口商品明显增多,目前,我国共有40多类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和指控,并相对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钢铁等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可以预见,明年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为复杂。此外,美欧等短期内难以真正取消对我国出口的不合理管制措施,也会影响我国扩大进口。
3 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警示中国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部分外贸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偏低,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一些出口行业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这一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突出,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已被迫关闭或外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加工贸易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上升致使企业利润被压缩,部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被迫调整,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加工贸易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和稳定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把握各种宏观中应兼顾外贸企业的承受力。
三、对外经贸的对策、建议
1 培养高级要素,优化贸易结构
加工贸易是我国长期依赖劳动力资源等初级要素的结果, 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 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要在初级要素基础上培养技术、人才、品牌、管理等高级要素,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从OEM(贴牌生产)到ODM(自主设计)再到OBM(自主品牌)的转变, 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与此同时,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偏低取决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我国应升级产业结构, 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或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为高新技术产品提供要素技术支持, 确立战略性出口支柱产业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幼稚工业引入动态竞争的开放式保护, 同时提高产业集中度, 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产业规模效应, 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2 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贸易主体本土化
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不足导致贸易主体被外企垄断。国有企业在国家长期保护下获取垄断利润, 但效率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 资金不足能力有限。有实力的少数大型企业应自主创新提升附加值, 并适时进行FDI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则可开辟新兴市场, 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引发的贸易摩擦。
3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各国应以史为鉴,兑现承诺,通过合作和磋商解决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密切跟踪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及措施的调整和变化最新动向,及时收集贸易保护案例,分析研判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并及时向地方、相关部门和商协会进行通报。加强预警信息通报和出口风险发布,让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贸易摩擦动向。 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加强间的双边对话和沟通,要求有关国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护措施,对某些成员违反世贸规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或采取其他贸易措施的做法,在必要时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提高企业应对摩擦的能力。强化对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宣传培训、法律咨询,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应诉。
四、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展望
金融危机下国际新秩序亟待建立,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同时借国际市场价格回落之机收购海外重要战略资源,伺机并购海外企业, 或者通过进口或技术贸易以获取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战略性无形资产, 增强核心竞争力。世界经济风云变幻,我国正处于科技的脸朝之中,谁都无法预料下一个崛起的大国是哪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