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海市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8:48
文档

上海市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及姓名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答题纸上所有非选择题在做答时一律用黑色钢笔、水笔或圆珠笔。4.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3分)灯下的月光简平(1)我总以灯下
推荐度:
导读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及姓名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答题纸上所有非选择题在做答时一律用黑色钢笔、水笔或圆珠笔。4.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3分)灯下的月光简平(1)我总以灯下
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及姓名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答题纸上所有非选择题在做答时一律用黑色钢笔、水笔或圆珠笔。

4.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3分)

灯下的月光

简平

(1)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2)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3)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4)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5)我想,   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   ,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6)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7)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8)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9)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

(10)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11)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

  (12)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的一边。

  (13)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

(14)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只不过换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丰富。

  (15)千年万年,月光依旧。

  (16)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1、第(7)段加点词“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指             。(2分)

2、第(4)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3分)

3、第(5)段中空格处应分别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若 而且   B、如果 可是   C、只要 然而   D、虽然 但是

4、请分析第12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5、文章第(2)段作者描写小时候阅读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3分)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7)段作者重在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的做法。

B、第(9)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独自沉静读书的氛围,也源于丰赡的书。

C、第(10)段作者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阅读内容会因人而异。

D、第(14)段作者认为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并不影响阅读的存在和阅读形式的丰富。   

7、文章第(6)段中说“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举出实例说说你童年时阅读的哪一本书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

8、请从多个角度逐一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150字左右)。(6分)

(二)默写(5分) 【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9、(1)_________________,下无伏怨之患。(《诸子喻山水》)

(2)鸟雀呼晴,             。(《苏幕遮》)

(3)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霖铃》)

(4)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登楼》)

(5)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6)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

(7)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0-12题。(6分)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10、词中可统领全词内容和情感的一个字是        (1分)

11、对本词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前二句交待了作者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表明自己已远离官场成为一介乡野村夫。

B、“梢梢”两句写出作者再不必上朝参政,醉酒昼寝的闲逸生活,但也蕴含了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的悲凉情感。

C、最后两句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不仅是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体现了作者豪放飘逸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12、“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写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8题。(19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3、第二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1分)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举酒属客(      )            (2)山川相缪(      )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5、下列加点词中与“何为其然也”的“其”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乏其人                   B、其孰能讥之乎  

C、而予亦悔其随之             D、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6、下列句子文言句式与“而今安在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B、渺渺兮予怀  C、又奚以自多?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8、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7分)

独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19、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20、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1、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3分)

  

二、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尼采也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更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或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

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

一、阅读(60分)

(一)(23分)

1、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或“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2分)

2、借助阅读;感知美好人性,熏陶高尚人格;进而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分)。(三点每点1分,共3分,意近即可)    3、B(2分)      

4、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形式效果1分)写出灯下阅读带给人纯洁宁静、温暖美好的境界和感受(内容1分,意近即可)(2分)

5、描写童年灯下阅读的情形,一方面对第一段“灯下的月光”说法作补充解释;同时渲染一种温暖情调;引发下文关于阅读的联想与思考。(每点1分,共3分)。

6、 A(2分)

7、举出童年读过的一本书名1分,对自己的影响分析合理0-2分(共3分)。

8、答题示例:

①作者用“灯下的月光”来指代(借代运用)自己的阅读,文题富有诗意,意蕴丰厚。②表达出作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温暖美好、舒缓平和的内心感受。③“灯下的月光”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④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寄寓了作者对于阅读的深刻思考,⑤暗示不论阅读的形式如何变化,阅读都会如亘古的月光般永恒存在,令人回味隽永。

评分说明:本题分内容和语言两项评分。

评分项1:内容

分值

 等级描述答题模式
5-6分

 

对标题内涵理解深刻全面,赏析合理。根据应答的完整性区分5分和6分

应答中包含①②③④或⑤

3-4分

 

对标题内涵理解正确,赏析基本合理。根据理解、赏析的合理程度区分3分和4分

应答中包含①②或③及④或⑤

1-2分

 

对标题内涵有粗浅的理解,赏析空洞。根据理解、赏析的合理程度区分1分和2分。

应答中包含某一项
0分

 

未作答,或所答完全与题目无关或对标题内涵理解错误。非上述模式
评分项2:语言不通顺酌情扣0-2分

(二)默写。(5分) 【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9、(1)上无忿怒之毒(2)侵晓窥檐语(3)暮霭沉沉楚天阔(4)玉垒浮云变古今(5)梧桐更兼细雨(6)可堪孤馆闭春寒(7)为人性僻耽佳句

(三)(6分)  10、闲(1分)        11、D(3分)(豪放飘逸是李白的典型诗风)

12、王安石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变法失败被迫隐逸,此两句包含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1分)也是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分)也有壮志未酬的惆怅。(1分)(每点1分,共3分)

诗词赏析: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又有作“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 ,使之如出己口 ,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 ,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 ,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 :“顒携黄柑斗酒 ,人问何之,曰 :‘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 ,汝知之乎 ?’”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 ,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911CHA.com提供

(四)(19分)

13、泣孤舟之嫠妇(1分)      14、(1)劝酒(2)缠绕(3)竟(4)享用(4分)

15、A(2分)(例句与A项中“其”为“这样”,B项为“难道”,C项为代词指自己,D项为“大概”)。                 16、B(2分)(宾语前置,只有B项为主谓倒装)

17、(1)任凭小舟到它想去的地方,越过苍茫的万顷湖面(之,如,凌,定语后置,3分)

(2)何况我和你在江渚上打鱼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子,介后,意动)

18、参考示例:

1.“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文学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深入浅出,效果奇佳。

3.《赤壁赋》多用对偶句,读来节奏鲜明、声韵优美,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等,文中还有不少四字句,或四字短语,显得句式整齐,语言精练,形象优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朗朗上口,

(五)(7分)       19、D(2分)

20、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都无法接待(2分,只要答到书房小仅容人独居的意思即可,用原文语句不给分)。

21、此题可以开放思考,言之成理即可,观点1分,理由2分。

参一:不寂寞(1分)。理由是:虽然自古圣贤皆寂寞,但作者却可以在独坐中终日与书中人物晤对,充满了精神交流,自然不感寂寞。(2分)

参二:寂寞(1分)。理由是:作者只能独自和古书为伴,寻求精神慰藉,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2分)

参三:既寂寞又不寂寞(1分)兼合以上两方面理由。(2分)

【译文】我担任西昌校官时,在菜园子里建了个小屋,像斗大小,只能容下一方案子,一张椅子,案上只能摆放几卷经书史册。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不恭敬地让他进来。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

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各位君子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个屋子里,俗念不入心,胸怀一天天开阔,就好像是左边靠近太行山,右边面对东海,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坐在这里只是应酬着古今之人:遇到圣人,那么就身居弟子的位置,像是亲耳聆听教诲;遇到贤人,那么就身居朋友的位置,像是亲自促膝而谈;遇到乱臣贼子,那么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当面给予惩罚。身处不固定的位置,接触到确定的人,每天感到纷繁交错,坐在那里怎么能觉得孤独呢?虽然这样,可我所感到纷繁交错的,都是世上寂寞的人。而在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独坐的人很少,(即便)不说是孤独,也没有人和我一样。就写下了《独坐轩记》。

二、写作(40分)

22、作文评分参见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本道作文题有两则名言,在名言之后,命题者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抓住第一句名言中的“绝顶”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深层内涵: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也可以抓住第二句名言中的“半高处”立意: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还可综合两则名言立意: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佳作示例】

人生何处不精彩

爱默生有言:“生活难,难就难在选择。”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尼采却觉得站在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人生也如登山,无论是半高处或是顶峰,只要努力攀登,同样会收获精彩!

他站在了半高处,没有奖牌,却赢得了掌声……

在伦敦奥运会上,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成为了奥运田径赛场上的首位残疾运动员。虽然他最后惨遭淘汰,与金牌无缘,但他努力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换来的是为他骄傲的掌声。

白哲特曾说:“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得他们变得更坚强。”正因为皮斯托瑞斯有着坚强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拼搏,虽然最后只站在半高处,无法登上冠军的顶端,却同样精彩。

他站在了最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作家……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因其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时事以魔幻写实手法冶于一炉”,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富有张力、情感饱满的农村“民间深层经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泰戈尔说过:“莲花的花瓣不会闭合,深藏的花蜜定会显露。”正因为莫言用自己潜心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大胆细腻的创作征服了世界,最终登上了诺贝文学奖的最高峰,从而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她站在半高处收获成功,也站在顶峰创造精彩……

1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开了一家“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她靠自己的努力与真诚来经营这家餐厅,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红火。后来她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取名为“老干妈麻辣酱”。仅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便迅速壮大到了1200多人,产值将近3亿元。现在,“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经高达13亿元,在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5。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省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威廉·钱宁说过:“要想人生过的有意义,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陶华碧先前做小生意——在半高处收获过成功,后来选择开办麻辣酱生产厂——在顶峰创造了精彩,是啊,只要努力,人生何处不精彩?

无论你相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相信“站在半高处,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只要你努力攀登,人生每一处都精彩!

【点评】

作者通过名言开端,然后引出材料要点,紧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可谓言简意赅。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深入阐述“人生何处不精彩”这一中心论点,结尾再次回扣材料并与开头呼应,使之浑然一体。可以说,全文中心突出鲜明,结构一目了然。典型的论据,深入的分析,精当的语言,让文章也收获了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

周汝昌先生无愧“为芹辛苦见平生”的美誉。虽一生坎坷,耳聋目近盲,但他在辛苦的研究路上一走就是六十载。时年九十余岁,他仍坚持每天用盲文写作。

是什么东西有如此大的魅力,令一个人为此痴迷一个甲子?不是名和利,而是在过程中享受的乐趣。班廷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最美的风景,不在山顶,而在路上。世上为一项事业痴迷的人之所以痴心不改,大抵是因为他们深知这个道理。

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上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

“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被誉为“征服冠军的冠军”。他不因先天身体缺陷自暴自弃,而是用“丁”形义肢踏上跑道。艰苦的训练,只为登上奥运赛场。他鼓足勇气竭力在赛场上奔跑。虽然他最终无缘领奖台,但微笑仍在他脸上绽放。

为什么幸福不只眷顾达到巅峰的人?因为尚在路上的人有目标与追求,正如王绍男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纵然路远天寒,但只要有追求,路上流光溢彩、摇曳多姿的美景照样迷人!

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在于路上的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衣着土气的“大衣哥”凭借雄厚的实力唱响中国。此后,他的生活便被鲜花、掌声簇拥。然而,这一切给予他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奈。追梦路上享受的单纯快乐似乎已被所谓荣誉光环渐渐消磨殆尽。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归音乐本身,与路上的美景重逢。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即便是顶峰之景也无法取代路上的风景所具备的美。追梦的路是坎坷的,但也只有踏上征途,我们才能享受那份充实。

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正因如此,单田芳年逾七旬,仍不“封口”;理查德痴心于汉字,乐此不疲;姬十三剥科学松果,满怀激情……

前行的人们,你们是幸福的,因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点评】

本文的标题亮人眼眸,“最美的风景在路上”,醒目、贴切,很有诗意,引人遐想。而后作者从三个方面运用特色语言标志“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上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在于路上的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很有创意地引领出各部分的论据并加以深入分析、阐述,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说一千个读者去读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像登山,从山脚望,觉得山很雄伟;从山腰看,觉得世界真美好;从山顶俯视,觉得世界如此之小。这都阐述了同一个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不同的美。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儿子骑马时将腿给摔断了,儿子大好年华却要跛脚一生,父亲十分感伤。哪知朝廷征兵,儿子却因跛脚而得以留在年迈的父亲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这讲的就是对事情的辩证看法,既有弊亦有利。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我们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多添一些美好。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

莫言,这位笼罩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作家,可能在10月11日前并不被众人知晓。10月11日之后,记者的争相造访、作品的出版断货、电视节目的邀请始终不断。这是“明星效应”?莫言自己也说这些只是一段时间的热潮,过了这个劲头就会消停的。为何莫言如此低调?可以说像莫言那样平心静气地看待获奖,就不只是中国传统里的谦逊了,而是底气,是潜心问学终获回报的自信,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飘扬的自信。

人是多面的,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才能全面地了解人。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总会碰到“不如意”。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这便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名利,认为拥有了名利就拥有了幸福……在物质观念笼罩下的人们,越来越少追求精神幸福,追求所谓的恬淡舒适的生活。物质和精神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单重视物质的需求,亦不可只追寻精神的富足。

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便会寻得幸福的真谛。

多角度看待事,多角度看待人,多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美好。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作者从“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这三个方面反复阐述“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这一中心论点。深入浅出的论述,一目了然的结构,质朴无华的语言,给读者以感情的共鸣。

文档

上海市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屯矿区一中201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及姓名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答题纸上所有非选择题在做答时一律用黑色钢笔、水笔或圆珠笔。4.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3分)灯下的月光简平(1)我总以灯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