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0江苏南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钛的合金是制造飞机和轮船的理想材料
C.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被腐蚀
D.锌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铁的表面镀锌不能防止铁生锈
3.金(Au)、银(Ag)、铜(Cu)曾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我国有着悠久的金属货币历史和丰富的货币文化,如图就是几枚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制造的金属货币。下列关于金、银、铜三种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银、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
B.单质铜可以将银从银溶液中置换出来
C.黄铜(铜锌合金)貌似黄金,有人以此冒充黄金行骗,其真伪可用稀盐酸鉴别
D.三种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金的原子>银的原子>铜的原子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自来水管,你认为选用哪一种管子既经济又耐用( )
A.普通钢管 B.塑料管 C.不锈钢管 D.镀锌管
5.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Cu、Al、Ca或Mg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5.6 g这样的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时,生成氢气0.2 g,则该铁块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
A.Cu B.Mg C.Al D.Ca
6.(2010上海,34) 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甲表面析出金属铜,乙没有明显现象。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
A.甲>铜>乙 B.乙>铜>甲 C.铜>甲>乙 D.甲>乙>铜
7.(2010广东广州,7)人类每年从自然界中提取大量的金属铁,下列关于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炼铁的过程是把单质铁变成氧化铁 B.钢是很纯的铁
C.生铁是含少量碳的铁合金 D.被腐蚀的铁制品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8.(2010广东汕头课改)向ZnSO4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该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 )
A.Zn、Fe B.Zn、Cu C.Fe、Cu D.Zn、Fe、Cu
9.(2010江苏宿迁)向含AgNO3、Cu(NO3)2、Mg(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粒,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 )
A.Ag、Cu、Mg B.Cu、Mg、Zn
C.Ag、Cu、Zn D.Ag、Mg、Zn
10.(2010江苏连云港)向氧化铜和锌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停止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插入铁片,铁片无变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铜和锌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
C.滤液中一定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Cu2+
11.(2010江苏连云港) 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1)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铜和银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的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I2+Na2S====2NaI+S↓,Br2+2KI=====2KBr+I2
由此可判断:
①S、Cl2、I2、Br2非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________。
A.Cl2+2NaI====2NaCl+I2
B.I2+2KBr====2KI+Br2
C.Br2+Na2S====2NaBr+S↓
D.Cl2+K2S====2KCl+S↓
12.(2010广东佛山) 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Cu2O)和过量的木炭混合后,加热至800 ℃左右,即得金光闪闪的“假黄金”。有同学对“假黄金”的组成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高温时木炭可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以后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ZnCO3高温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
[提出问题]“假黄金”的化学组成可能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对该“假黄金”的组成作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可能的单质有:C、Zn、Cu
猜想(2):可能的氧化物有:ZnO、CuO、Cu2O
猜想(3):可能是单质和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论证]乙同学经思考和推理后,首先排除了猜想(选填①②或③),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
进而再排除了猜想________ (选填①②或③);对余下的一种猜想,乙同学又排除了其中的一种物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余下的两种物质,甲和乙同学用实验鉴定该两种物质确实是“假黄金”的成分。
13.(2010广东汕头课改)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钢铁年产量的1/4。某学生想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他将干净的铁钉分别同时放入A、B、C三支试管中进行研究。
(1)请你帮助该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设计的内容:
编号 | 操作方法 | 实验目的 |
A | 探究铁在干燥空气中的生锈情况 | |
B | 放入铁钉,注入蒸馏水浸没铁钉,并用植物油液封 | |
C | 探究铁在有空气和水封时的生锈情况 |
(3)用相同材料制作,经过相同时间防锈处理的铁栏杆,安装在南方比安装在北方更易生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焊接铁管时,为了使接口更加牢固,常用稀盐酸清洗接口处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Cu2(OH)2CO3〕,某同学为了探究铜在空气中生锈的条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该同学发现B中的铜丝生锈而A、C中铜丝无明显变化。由此该同学得出结论:铜生锈的主要原因是铜与空气中氧气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试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吗?
(2)你认为参与铜生锈的物质还可能有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你的判断,可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D中铜丝基本无变化。由此可认为:铜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难生锈,故参与铜生锈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
1.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溶剂一定是水
C.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2.(2010江苏徐州,12) 2010年2月5日,徐州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 D.盐与雪发生反应
3.(2010甘肃嘉峪关,17) 将100 g 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与蒸发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的是( )
4.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石灰石 B.汽油 C.纯碱 D.面粉
5.t ℃时,向一支盛有0.1 g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10 mL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中的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0.1 g B.溶液是t ℃时的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
6.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7.(2010湖北黄冈,6) 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机械动力搅拌得到食盐
C.利用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8.把铁片分别放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A.Al2(SO4)3 B.CuSO4 C.H2SO4 D.AgNO3
9.(2010江苏苏州,12) 已知20 ℃时钾的溶解度为31.6 g。在该温度下将20 g钾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24.0% B.28.6% C.31.6% D.40.0%
10.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质量的钾晶体 B.加入少量饱和的钾溶液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11.(2010湖北荆州,12)已知某物质在20 ℃和4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10 g和40 g。某温度下,将5 g该物质加到20 g水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0 ℃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 g
B.40 ℃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C.不管什么温度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20%
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2.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13.160 g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与100 g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28% B.25% C.27.5% D.50%
14.(2010广西柳州,14) 20 ℃时,将25 g氯化钠和25 g钾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两种物质的溶液。根据下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在20 ℃时都是饱和溶液
B.两种物质在20 ℃时溶解度相同
C.降温到10 ℃时,氯化钠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D.升温到30 ℃时,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16.下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7.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某甲醇溶液中甲醇所含氢原子数与水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B.50% C.47.1% D.无法判断
18.某温度时,将烧杯中的x g KNO3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然后再将烧杯中的物质逐渐升温(假设升温时溶剂没有损失),能够正确表示此过程中K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w)与时间(t)关系的示意图是( )
19.(2010重庆).除去K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泥沙,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步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
20.溶解度曲线为我们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提供了便利。请你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 ________ ℃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60 ℃时,将80 g 甲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1.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如图1所示)的溶液。为了测定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25 g该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请计算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图1 图2
22.炎热的夏天你想喝自制的汽水吗?小雨同学为你提供了“七喜”汽水成分表(见下图)。
(1)根据“七喜”汽水的成分表,分析自制汽水所需的原料是:白砂糖、果汁、食用香料、________和________。
(2)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请你对该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完成下表:
猜想与假设 | 验证方法及操作 | 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猜想与假设 | 验证方法及操作 | 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 把汽水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Ca(OH)2+CO2====CaCO3↓+H2O |
24.在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200 g中,滴入4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 g,恰好完全反应。记录反应过程,得到的沉淀与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问:
(1)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将容器中的溶液在t ℃时恒温蒸发27克水后,恰好达到饱和,计算t ℃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金属
1、答案:A
2、解析:钛和钛的合金密度小、耐腐蚀,是制造飞机和轮船的理想材料。答案:B
3、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越靠前的越活泼,失电子能力越强。答案:D
4、答案:B
5、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5.6 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0.2 g的氢气,所以铁中含的杂质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解析:由于加的是过量的铁粉,所以滤渣中有铁,还有置换出来的铜。答案:C
9、解析:滤出的固体中加稀硫酸有气体产生,说明有排在氢前的金属,即锌过量。答案:C
10、解析:再向滤液中插入铁片,铁片无变化。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再含有Cu2+。答案:B
11、答案:(1)Cu+2AgNO3====Cu(NO3)2+2Ag (2)①Cl2>Br2>I2>S ②B
12、解析:此题中反应过程非常复杂,首先ZnCO3受热分解生成ZnO和CO2,ZnO、Cu2O又与过量的木炭反应,生成单质Zn和 Cu,Zn和 Cu在高温下熔合成铜锌合金即黄铜,金光闪闪像黄金。
答案:②(或③) 因为木炭过量,高温时能将金属氧化物全部还原成金属单质 ① 过量的木炭在高温下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2或CO
13、解析:金属生锈与氧气和水都有关系,在两者同时存在时锈蚀速度会更快,据此可解答(1)(2)(3)题,据铁锈成分主要为Fe2O3可写出其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答案:(1)加热烘干试管,小心放入铁钉,塞上塞子 探究铁在有水而无空气(氧气)时的生锈情况 小心放入铁钉,注入蒸馏水,使铁钉部分浸入水中 (2)C
(3)南方比北方天气潮湿,铁更易生锈 (4)Fe2O3+6HCl====2FeCl3+3H2O
14、解析:分析实验条件和铜绿所含的元素,可初步确定参加反应的物质,通过与D中铜丝比较,进一步断定有O2、CO2、H2O与Cu发生反应生成铜绿。
答案:(1)不正确
(2)CO2 由铜绿化学式可知它是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故应还有一种含碳的物质参与铜的生锈反应。
(3)除去空气中CO2 O2和水的共同作用 铜与O2、CO2和H2O
溶液
1、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可以是水、酒精、汽油等多种物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答案:D
2、答案:A
3、解析:随着水分的蒸发,KNO3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来越大。当达到饱和时就不再变化了。答案:D
4、答案:C
5、解析:氢氧化钙是微溶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A、C、D都错。答案:B
6、解析:仰视读数水的量取小了;用蒸馏水润洗等于稀释了溶液;氯化钠晶体不纯,食盐的量取少了。这些情况都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9、解析: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分析知:将20 g钾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是20 ℃ 钾的饱和溶液,又知20 ℃钾的溶解度为31.6 g,所以便可以用20 ℃钾的溶解度除以100 g与钾的溶解度之和。答案:B
10、解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改变。答案:C
11、解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根据题意,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溶于水时只有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才能算是溶质,未溶解的部分不是溶质。答案:D
12、解析: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答案:C
13、答案:D
14、解析:由图示可知升温到30 ℃时,两种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答案:D
15、解析: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是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钙,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答案:B
16、解析:A、B、C 都属于混合物的分离。答案:D
17、解析:分子或原子个数要换算成质量,必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答案:C
18、解析: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升温可溶解更多的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答案:A
19、答案: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玻璃棒
20、答案:(1)小于 (2)40 (3)37.5%
21、解析:由题目图示可知4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与25 g该溶液完全反应。
解:设参加反应的MgSO4的质量为x,
2NaOH+MgSO4====Na2SO4+Mg(OH)2↓
80 120
40 g×10%=4 gx
解得:x=6 g
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 g/25 g×100%=24%。
答案:24%
22、解析:汽水的成分可由图示直接得出。根据CO2的性质去设计,实验探究、方法、现象、结论要写完整。
答案:(1)柠檬酸 小苏打(或碳酸氢钠)
23、解析:假想可以将该溶液分成如图示的两部分,一部分是10 g水,另一部分是恰为饱和溶液(W g-10 g)。
可见加入3.6 g氯化钠恰好和10 g水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
S=(3.6 g/10 g)×100 g=36 g
答案:36 g
24、解析:由图示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 g。反应后最终得到的溶液是硫酸钠的水溶液。生成硫酸钠的质量可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算出。溶液的质量不包括沉淀的质量。
答案:(1)50
(2)氢氧化钠与硫酸和硫酸铜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71 g,
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00+100-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27 g水,
氢氧化铜的质量为:50 g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24.5 g,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1 g/(200 g+100 g-24.5 g-27 g)×10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