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8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9:26
文档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8

中古史(隋唐~明清)试卷一.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南方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据此回答:1.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促使扬州繁盛的最直接的因素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B.经济重心南移C.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D.手工业发达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这说明:()A.社会安定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B.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C.农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
推荐度:
导读中古史(隋唐~明清)试卷一.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南方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据此回答:1.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促使扬州繁盛的最直接的因素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B.经济重心南移C.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D.手工业发达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这说明:()A.社会安定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B.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C.农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
中古史(隋唐~明清)试卷

一. 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南方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据此回答:

1.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促使扬州繁盛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经济重心南移

C.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   D.手工业发达

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这说明:             ( )

A.社会安定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B.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C.农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D.社会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                 ( )

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占城稻所取得的结果

B.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获得成效

C.南宋时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南宋重视农业生产,使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4.五代十国及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明:         (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 ,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当:( )

A.重视官吏选拔  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  D.改变抑商

6.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为宋元的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 )

A.封建王朝实行闭关  B.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

C.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D.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的应用

△.统治阶级统治的调整,一方面源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所推动;另一方面对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据此回答:

7.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最能体现儒家“仁政”思想的是:(  )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租庸调制、均田制

8.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

A.内阁和军机处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任人唯亲     D.皇权加强

9.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封建国家选拔的需要  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10.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民族习俗和心理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激化

△.唐朝和清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据此回答:

11.这两个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民族  B.封建经济发展,国家强盛

C、当时的统治者比较有作为  D、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

12.清朝威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因素明显不同于唐朝,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西方先进

C、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弱  D.西方处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

13.下列历史事件,旨在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有:   ( )

①台州战役    ②“长庆会盟”③改土归流    ④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有人说:“城市是古代商业活动的中心舞台,国内外贸易是古代商业活动的通忂大道。”据此回答:

14.对唐都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 

②.“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③.“坊”和“市”的划分了长安商业活动的发展

④.长安的商业代表了古代历史上城市商业的最高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明朝中后期苏州的经济状况不同于北宋东京主要在于: ( )

A.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B.城市中普遍流通白银

C.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D.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16.北宋与辽、夏、金边境互市贸易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

A.收入减少  B.适应各族人民的要求

C.加强了内地与边地的交流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根据所学历史常识,回答:

17.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含义是:                     ( )

A.战斗力低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B.“不抑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危机严重民族战争不断D.民族战争失败,由进攻转为防御

19.下列属于北宋加强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的是( )

①实行禁军制度 ②设枢密使 ③设知州和通判 ④设转运使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 )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

21.宋、明两朝,明确地把兵权一分为二,有兵无权(调兵权),有权无兵。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宋代兵部有权无兵,都督府有兵无权

B.北宋枢密院有权无兵,统兵将帅有兵无权,互相制约

C.北宋实施更戌法,将领不随军调动,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D.明朝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兵

22.北宋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民族大融合

C.政治制度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在谈到当前农村税费改革时,曾提到过“黄宗羲定律”,即封建国家的赋税改革在短期内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不久之后农民的负担便会反弹,超过改革之前。回答:

23.我国古代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是:              ( )

①初税亩②编户制度③.租庸调制④.地丁银⑤.两税法⑥.一条鞭法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④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②⑤③⑥④

24.唐朝实行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          (  )

A.建立一支强有力的 B.进一步加强了集权

C.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 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25.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 )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收

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6.明朝一条鞭法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

27.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对赋税制度的调整的相同实质是:  ( )

A.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8.封建社会赋税改革不能超出“黄宗羲定律”的根本原因是:( )

A.贪官污吏借改革之名中饱私囊

B.统治者只是借改革之名来缓和矛盾

C.封建制度本身的弊端 D.改革的措施不符合实际情况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内容。据此回答

29.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30.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  )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 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31.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                 ( )

①有战争有议和     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形成新的少数民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有:①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 ②明朝中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 ③康熙帝赐予五世“喇嘛”封号 ④雍正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  )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③④

33.我国神圣领土在三国时称为夷洲,在隋唐、元朝、明朝前期依次称为:        ( )

A.流求、小琉球、琉球 B.琉球、流求、小琉球

C.琉球、小琉球、流求 D.流求、琉球、小琉球

34.清朝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在明朝时基本上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35.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 )

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和思想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据此回答

36.明清之际我国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这些著作:       ( )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②.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③.内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情况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的是:       ( )

①.世俗文学②.君主空前加强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导致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

39.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40.明清时期阻碍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

A.重农抑商   B.文化

C.闭关锁国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材料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宫,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

    材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天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

⑵.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⑶.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摘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久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同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郡、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定。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后之人君,认为天下利害之权皆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私利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然,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为什么承隋制设三省之长为宰相职?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如何行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明朝机构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官僚机构重大改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三黄宗羲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那时能够出现这样的思想? 

三.问答题:

43.鲁迅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气魄究竟雄大……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

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唐朝有什么影响?对外来事物,唐朝为什么“决不介怀”?

⑵.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怎样?简要说明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⑶.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

中古史(隋唐~明清)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CACBCADDCA
11121314151617181920
BCCADCAACB
21222324252627282930
ACBDBDDCDB
31323334353637383940
DCDCBBDCAD
二.材料题:(8`+9`=17`)

41.【答】.⑴.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懂世事;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且不如古。

⑵.相似之处:科举制未能真正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

  不同之处:王安石的主张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⑶.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42.【答】(1)三省之长共同参决国家政事,同时又起互相监督作用;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中书和门下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审批;三官秉承皇帝旨意,中书省草拟政令往门下审批后,由尚书省严格按照政令执行。完善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削弱宰相权力。

(2)废丞相,权分六郡;说明君主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衰落。 (3)加强皇帝个人。

(4)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制度衰落。

三.问答题:

43.【答】

⑴.影响:

 ①.经济方面:唐朝从各国输入了许多物产,如从中亚输入了名马、异药等特产;

 ②.科技方面:各国医学、天文、建筑等成就传入中国;

 ③.文化艺术方面:东罗马的杂技等来到中国,外国的音乐、美术、舞蹈也对唐文化产生影响,玄奘、义净到天竺取佛经;

 原因:

 ①.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

 ②.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开明的;

 ③.两汉以来,丝绸之路开通,海上商路通畅;

⑵.宋元时期,以海上对外贸易为主的外贸格局形成,航海业与海上贸易兴旺。

  原因:

  ①.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

  ②.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及其管理;

  ③.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⑶.明清时期:

  明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行为与贡赐贸易;

  清前期统治者实行闭关,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衰落;

  原因:

①.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而衰;

②.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

③.明前期的富强和清前期的康乾盛世,助长了统治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保守落后;

④.西方殖民者东来;

文档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8

中古史(隋唐~明清)试卷一.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南方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据此回答:1.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促使扬州繁盛的最直接的因素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B.经济重心南移C.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D.手工业发达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这说明:()A.社会安定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B.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C.农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