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节阅读指导
继《文字下乡》从空间阻隔的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不必借助文字来交流后,费孝通先生又从时间阻隔的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与文字的疏离。《再论文字下乡》一章,从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人跨越时间阻隔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出人跨越时间之隔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记忆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
作者肯定了“词”对人类跨越时间之隔的普遍性意义后,将词的两种表现形式即诉诸有形符号的文字和诉诸无形声音的语言区分开。进而亮明观点:从时间格局的角度看,乡下人不需要文字来跨越时间之隔,他们有语言就足够了。
为了进一步展开论证,作者首先明确人类记忆的特点是依据生活需要决定记忆发展的程度。然后以老子笔下极端的乡土社会为例,阐明乡土社会生活安定、历世不移的特点,得出乡土社会中“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的特点。至此,作者已经阐明,从时间格局的角度看,乡土社会历世不移的特点让乡下人需要记取的经验十分有限。之后,作者又以自己写日记的经验阐明乡土社会“忘时”的生活特点。又以都市生活为对照,明确只有在多变、不定型的都市,记录工具才需要从语言变为文字,而在“传奇”只是偶然、循规蹈矩才是常态的乡土社会,仅用语言已经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提出中国的文字产生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庙堂性社会,而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性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与文字疏离、隔膜的,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六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承接上章,表明本章将从时间阻隔的角度谈论文字在乡土社会并非必需的。
第二段:时间阻隔的两方面内涵。
第三段: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可以让个人跨越今昔之隔。
第四段:人靠记忆可以跨越时间的阻隔。
第五段:跨越社会的世代之隔,需要记忆来传承文化。
第六段:词是人跨越时间之隔最主要的桥梁。
第七段:词可以是“语言”或“文字”, 乡土社会依靠语言跨越时间之隔就足够了。
第八段:记忆的特点:人依据生活需要,决定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
第九段:乡土社会有着安定、历世不移的特点。
第十段:乡土社会中“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第十一段:以自己小学时写日记的经验阐明乡土社会“忘时”的生活特点。
第十二段:乡土社会定型的生活让记忆变得多余。
第十三段:多变、不定型的都市生活才需要将语言转变为文字。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需要传奇,不需要历史,生活循规蹈矩。
第十五段: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第十六段:中国的文字产生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庙堂性社会。若要文字下乡,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
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
1. 拔萃:精选。
2. 遗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
3.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4.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啊。
5. 黏着:粘连在一起。
6. 荒诞不经:荒唐离奇,不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