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2006L029A )
作者简介:尤杰(1981-),女,江苏镇江,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
疗恶性肿瘤。
通讯作者:刘嘉湘(1934-),男,福建福州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
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
讲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从医学教育的学科系统性着眼,学
校模式必不可少,师承模式和讲学模式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尤其是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学校教育;从提高临证技能和悟性着眼,师承模式必不可少,学校模式和讲学模式难以实现这个目标;从开拓理论视野、提高理论思辨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着眼,讲学模式必不可少,师承模式和学校模式在这方面都较为欠缺。因此,当前最佳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学校模式、师承模式和讲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学校模式的最大特长是保证学生对医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对于中医的学习,首先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医理之不通,何谈医术之精湛。古代医学教育虽然实行分科教学,但是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在分科之前必修《素问》、《脉经》、《甲乙经》、《本草经》等医学基础课程,通过相关考试后,方可入各科学习。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中医思维。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并形成中医思维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和核心任务,
这是关系到学生以后发展方向的根本所在。那么,学校模式什么时候开始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业背景知识和学业基础来看,在较为系
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之前不宜过早进入师承教育。一
是在学生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情况下,师承教育很难展开,其次现在的某些中医师西化严重,如果师承教育的导师遴选不严格,过早步入跟师临床并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形成。因此,
建议学生在进行系统的医学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再开始跟师临床,使理论与实践互相融合,既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深化对理论的掌握。在学生基本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之后,即可开始进入讲学模式阶段。就侣山堂的教育实践来看,这个阶段是集讲学、研经、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目的是提高理论思辨能力和临证悟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发展弘扬医学的能力。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是在学科基础教育和临床实践之上的一种综合性、整体素质提升性的医学人才教育。
只有学校教育模式、师承教育模式和讲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既能继承中医、掌握中医精髓,又能发展和弘扬中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医师。当然,这势必要求医学教育的长学制,以完成三个阶段的衔接。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序[M ]//段逸山.医古文.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1:136.[2]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31.
[3](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2.[4]袁文兴,潘寅生.唐六典全译[M ]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430.[5]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卷)[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92.中
华中医药学刊
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初探
尤杰,指导:刘嘉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摘要:从癌瘤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分别从“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癌大法、“辨证结合辨病”的治癌原
则以及
“阴阳平衡”的总纲等方面,详细阐述刘嘉湘教授“正虚致瘤,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的内涵。关键词:刘嘉湘;扶正治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8-1829-03
Academic Thought on Treating Tumor by Improv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by Professor Liu Jiaxiang
YOU Jie ,advisor :LIU Jia-xiang
(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ancer ,illustrates clearly Professor Liu Jiaxiang's academic thought on "treating tumor by improv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from several part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together with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s ","diagnosing tumor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o-gether with disease differentiation","accommodateing Yin and Yang"and so on.
Key words :Liu Jiaxiang ,treating tumor by improv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导师刘嘉湘教授业医40余载,勤求古训,融汇中西,不断求索,积极创新,善用中药治顽瘤,疗效显著。早在上世9281
学刊
纪70年代,导师首创“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将扶正法运
用于肿瘤的诊治中,正确处理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局
部与整体、治本与治标的相互关系,因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
疗效。导师通过不断的临床总结及大量的机理研究,逐步
形成了“正虚致瘤,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为国内外同道
所认可。
1癌瘤之为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刘师认为癌瘤之为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
衡,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脏腑、经络,
导致痰气瘀毒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关于肿瘤的发病
原因,古人早就强调了正气亏虚的重要性。《素问·评热
病论》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是对于一切疾病
总的病因的概括。《素问·刺》中亦早有云:“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金·张元素在《活法机要》中提出:“壮人
无积,虚人则有之。”明确指出了正气不足是积聚发病的根
本原因。刘师对前人“正气虚则成岩”的学术观点十分推
崇,认为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脏腑功能
失调,正气虚衰是其发病的基础。一方面,人体正气匮乏,
卫外不固,无力抵御外邪,邪毒易乘虚而入;另一方面,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失于调和,极易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等病理因素,内外致病因素相合,滞于经络、脏腑,胶结日
久,形成局部积块。此病邪有二,一为外来之邪,二为内生
之邪,但其致病根源皆为人体亏损之正气。
导师对于正气与邪气在癌瘤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也作了总结,提出正气虚弱是决定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
邪气侵凌只是促使肿瘤发生的外部条件。如明·李中梓在
《医宗必读》中所载:“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据
之。”强调积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正虚,邪气只是致病的外
部条件。
肿瘤的病情转归与人体的正气强弱亦息息相关。此当
邪气聚结为患之际,人体正气尚实,两者势均力敌,则病情
趋于稳定;若出现“邪长正消”的局面,则人体抗病能力进
一步衰减,癌瘤加速发展,甚或出现转移、播散;如人体正气
强盛,则可遏制邪气之生长,可使癌瘤退缩,病情向愈。由
此可见,正气的盈弱始终是决定肿瘤发生发展和病机演变
的关键。
2癌瘤之机要,阴阳偏衰,平衡失调
刘师认为肿瘤的发生,正虚是根本,阴阳失衡乃正虚之
关键。《素问·调经论》有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
若一,命曰平人”。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曰:“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
绝。”表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
能,都有赖于阴阳平衡的维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有序和
稳定,皆有赖于体内阴阳的协调推动;当体内阴阳出现偏胜
偏衰,平衡失调,则百病由生,甚至发生死亡。刘师根据前
人的论述,将肿瘤的病机概括为:阴阳失于平衡,脏腑功能
失调,以致正虚不能御邪,外邪乘虚入侵,内邪自生,聚结成
积,遂成癌瘤之患。正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
所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
腑之气所为也”。因而,刘师认为阴阳失衡是肿瘤发病的
根本病理变化,并成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的基本病机
和关键所在。简单地说,阴阳失衡所致的机体内环境的变
化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
3治癌之大法,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基于对癌病总因“正气虚则成岩”的认识,古代医家大
多推崇扶正为本,祛邪为辅的治疗大法。如《医学入门》中
载有:“先补虚,使气血旺,则积消”的治疗原则。对于扶正
祛邪法的应用,则以《医宗必读》中所载初中末三法最为详
尽:“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
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
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始终以正气强弱
为核心,以顾护正气为先,结合邪气之深浅来制定积聚的治
疗法则。又如明·汪机在《医学原理》中所载:“积聚之症,
古方多以汗吐下三者治之。愚意其法须善,但人有勇怯不
同,其法施之于壮实者,无不获效。若遇虚怯之人,似难例
用,莫若攻补兼施,调养正气为主。但得正气旺盛,健运不
失其常,而积聚自能散矣。”《证治汇补》中亦曰:“徒用磨坚
破积之药,只损真气,积虽去而体已惫。虽或暂时通快,药
过依然。气愈耗而积愈大。惟当渐磨熔化,攻补兼施。若
去积及半,即宜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余积,不
攻自走。所谓养正积自除之谓也。”由此可窥,古代医家对于
扶正法在积聚治疗中作用的首肯,并且认识到只有在正气旺
盛的前提下,才能使祛邪发挥作用,否则则有“虚虚之祸”。
刘师勤求古训,抓住“因虚致瘤”这一根本病因,提出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肿瘤治疗大法。认为肿瘤治疗的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消灭癌肿。《医宗
必读》曰:“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导师认
为单纯地扶正或是祛邪在肿瘤的治疗中都是不可取的。
“扶正可祛邪,祛邪可扶正,邪去正自安。”扶正与祛邪,两
者相辅相承,辨证统一,不可偏废。如临证不善辨证妄用补
益之品,又忽视应用佐以祛邪方药,可有助邪之弊,导致病
情加重;若唯以攻邪为法,而忽略正气的虚损,则难免犯下
“虚虚”之错,使人体正气愈加耗伤,邪毒愈加肆虐,病情深
重难返。
至于确定扶正与祛邪在治疗肿瘤时的主次问题,导师
始终主张扶正是根本,扶正可为祛邪创造条件,祛邪是目
的。通过扶正培本,可充分调动机体的能动性,使正气充
沛,阴阳平和,抗病力得到增强,在邪正相争的过程中,既能
遏制邪气的侵淫,又能防治攻伐之品之损伤,进而祛除邪
实,稳定病情,有利于正气进一步得到恢复,提高抗病能力,
使疾病转危为安,可谓一举两得。此正所谓“扶正为本”,
扶正之中寓于祛邪,祛邪之中意在扶正。
临证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
而动态地对扶正与祛邪的比例作出调整,以期达到纠正邪
正盛衰,调整阴阳失衡,“除瘤存人”或“带瘤生存”的目的。
刘师认为只有坚持正确地辨证、谨守病机,抓住病变主要矛
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使
扶正与祛邪有机地结合,立足于扶正,以祛邪为辅,才能紧
紧把握治疗肿瘤的主动权,才能体现中医辨证施治肿瘤的
特色与优势。
4治癌之总则,辨证论治,结合辨病
刘师认为辨证论治是肿瘤治疗中的首要原则,是中医0381
中
华中医药学刊
治癌取得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明代李中梓曾言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刘师始终主张中医扶正治癌只有在明辨机体的正虚邪实,
分清正虚、邪实具体性质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施以辨证而论治,以期调整失衡之阴阳,正气得以康复,达到“瘤去人存”“带瘤生存”的目的。其一,首先必须辨明机体当前邪正虚实的状况,以便决定施行攻补的时机及攻补的力度等细则。患者的先天禀赋和体质、癌肿损伤脏腑的部位和程度、病程的长短以及治疗的方法和疗程等各不相同,
无一不使人体正气和邪气所处的状态存在着天壤之别。如若不辨虚实,通用一方以疗所有癌肿,或单纯根据病种、病理、分期等用药,皆难以取得良效,因为只有准确的辨证遣方用药才是疗效的唯一保障。中医的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的显示,
是中医进行施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髓,
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试想舍本求末的治疗方式如何会有持久的疗效?其二,
对于肿瘤虚证的辨证,导师坚持必须分清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辨清脏腑阴阳气血之
盛衰,或益气、补血,或滋阴、温阳,分而论治,方能调整失调之气血阴阳,杜绝乱投补益药所致“虚虚实实”后果的发生。其三,对于邪实的性质,也应辨清痰凝、毒聚、气滞、血瘀的不同,分别施以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的治法,使聚结之邪气得以消散,人体之正气得到眷护。可见,刘师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原则为中心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正是其“扶正法治癌”理论在治疗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医“扶正治癌”理论的最佳演绎。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辨病治疗,刘师认为这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肿瘤不同于一般的疾病,具有矛盾的特性,它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表现与病理过程的“病”。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除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以外,还可以根据其“病”的特征,不同的病种、病理变化、细胞类型、肿瘤转移等情况的参考,选
择有针对性的药物,
以提高疗效。导师善于根据药物的归经,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新成果,进而择选不同的药物来治
疗肿瘤。如在选择石上柏作为治疗肺癌的清热解毒药时,一方面考虑到其归属肺经,另一方面是因为据药理研究显
示其所含生物碱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从中提取的一种酸性物质具有细胞毒活性。另者,刘师常选用猫人参、
龙葵、葶苈子等治疗恶性胸水;针对淋巴瘤、肉瘤等病种,多用夏枯草、海藻、生牡蛎、半夏、南星等软坚化痰之品;还将骨碎补、自然铜、透骨草等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针对脑转移的情况,则选用蛇六谷、天南星、天葵子等中药。导师坚持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的原则治疗癌瘤,大大丰富了中医治癌的内涵,在肿瘤临床中每获良效。5疗岩之总纲,阴平阳秘,平衡为期
《景岳全书》中有载:“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
道之纲领。
”正是由于对肿瘤发病关键病机的把握,刘师认为无论癌瘤的临床表现如何错综复杂,都可以以阴阳为总
纲加以分析、整理,进而指导临床施治。对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而,导师坚持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使阴
阳的相对平衡得到维系,促进机体阴平阳秘,乃是肿瘤治疗
的根本原则之一,更是运用扶正法治疗癌瘤的关键所在。导师认为只有明晰肿瘤患者本已失衡和因治疗所带来的新的阴阳失衡的状态,真正掌握好平衡的原则,进行有效的调节,
才能使机体获得新的平衡,促使恢复健康。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导师始终强调明辨寒热、厘分阴阳是辨证的关键,而平衡阴阳不仅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这是其辨治肿瘤的思想核心。6
临床验证,扶正治疗,疗效卓越
导师以“正虚致瘤,扶正治癌”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指
导临床实践,使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刘师[1]
报告晚期(III 、
IV 期)原发性肺腺癌304例住院患者,
用抽信封分层随机法分为中医药组171例和化疗组133例(用MOF 方案),中医药组分为阴虚内热、脾虚痰湿、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分别用滋阴(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玄参、生地、鳖甲等)、益气(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温阳(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锁阳、薜荔果等)等扶正中药,酌情伍用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海藻、瓜蒌皮、生南星、夏枯草、生牡蛎、石上
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治疗,3个月为1疗程,结果病灶缩小稳定率为67.83%,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4%、31.86%、24.22%,中位生存期417天(13.9月);化疗组133例治后肿瘤缩小稳定率为48%,治后1、
3年生存率分别为36.67%、24.56%,无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为256天(8.8月)。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改善、治后临床症状改
善等中药组皆优于同期化疗对照组,取得良好疗效。导师将自制中药制剂益肺抗瘤饮按照国家中药新药研究要求研制成新药金复康口服液,并进行5个医院多中心、大样本、
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试验[2],将290例NSCLC 住院患者分为金复康组、金复康加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3组。结
果:金复康组100例,
PR11例(11%),MR34例,SD38例,PR +NC (MR +SD )为83%;金复康加化疗组100例,PR42例,
MR38例,SD15例,PR +NC 为95%;化疗组90例,PR21例(23.33%),
MR32例,SD18例,PR +NC 为78.88%;近期疗效金复康加化疗组明显优于化疗组(P <0.01)。治后金复康组和金复康加化疗组的多项免疫指标均较治前有显著提高,
化疗组则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合理运用中医扶正法对失衡的内环境进行有效调节,能够增强机
体的御病能力,进而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总之,导师强调以扶正培本法为中心治疗癌症,正确处
理好辨证与辨病、
扶正与祛邪、标本缓急的关系,因时治宜、合理施治,是中医治疗肿瘤取得疗效的关键。积极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
尽可能维护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前提下,结合西医局部抗癌,互相取长补短,是进一步提高抗肿
瘤疗效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
[1]刘嘉湘,施志明,徐振晔,等.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晚期原发
性肺腺癌的临床研究
[J ].中医杂志,1995,36(3):155-157.[2]刘嘉湘,潘敏求,黎月恒,等.金复康口服液治疗原发性非小
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J ].肿瘤杂志,2001,21(6):463-465.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