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主要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本,教材的优点是整合度较好,缺点是一些细节方面介绍的不够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的插入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选用的教材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此册教材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学习好帮手”,第二单元是“与机器人零距离,本册教材有以下特点,
从内容上看:1、知识点介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适当分散、更易入门。
课文 涉及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手段
汉字的发展 历史和汉语言 制作电子幻灯片
世界之最 历史、地理文化 网络搜索、使用WORD制作小报
房间的布置 数学 Word中的综合 文档处理
铺地砖 数学 Word 图片处理
编制古诗集 语文 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
周历制作 历法 网络搜索、幻灯片制作
我们的生活变化多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 WORD中的综合文档处理
二十年以后 综合环保类 Word中的综合文档处理
毕业留念册 综合 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
2、学习方式为学生构想,更多样。课本中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
3、与学科结合更紧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房间的布置、周历的制作、编制古诗集等 。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丰富多彩的形象知识比较感兴趣,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与其他
四、班级分析
这个学期,我主要负责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情况和上个学期相适,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学生对电脑课的兴趣比较浓,热情比较高。所以,老师要抓住这点优势,让学生学的开心,寓教于乐。六年级总共有四个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电脑基础,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原有的信息素养上来,抓住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措施
1、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时分。
2、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上机操作时有些同学遇到疑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3、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课程基本上全在机房上课,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比较直观边看演示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对于网络应用的操作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布置任务,利用网络教室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监控,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四、教学进度表
周 次 | 授课时间 | 内 容 | 课时 |
第1周 | 第1课 汉字的发展 | 1课时 | |
第2周 | 第2课 世界之最 | 1课时 | |
第3周 | 第3课 房间的布置 | 1课时 | |
第4周 | 第4课 铺地砖 | 1课时 | |
第5周 | 第5课 编制古诗集 | 1课时 | |
第6周 | 第6课 周历制作 | 1课时 | |
第7周 | 第7课 我们的生活变化多 | 1课时 | |
第8周 | 第8课 二十年以后 | 1课时 | |
第9周 | 第9课 毕业留念册 | 1课时 | |
第10周 | 机动 | ||
第11周 | 第10课 认识机器人 | 1课时 | |
第12周 | 第11课 走进机器人、复习 | 1课时 | |
第13周 | 第12课 机器人邮递员、复习 | 1课时 | |
第14周 | 第13课 机器人导游、复习 | 1课时 | |
第15周 | 第14课 机器人卫士、复习 | 1课时 | |
第16周 | 第15课 机器人壁障、复习 | 1课时 | |
第17周 | 机动 | ||
第18周 | 期末复习 | 1课时 | |
第19周 | 期末考试 | 1课时 |
一、教材分析
选用的教材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教材。此册教材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遨游网络”,第二单元“网海拾贝”,第三单元“网络应用”。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技能,掌握ie的前进、后退、收藏夹等的基础知识。
2、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文字。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并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4、从小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5、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实践。
6、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自己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这样的有实物的观察内容比较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只有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时,他们的观察才能持久和有效。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训练)要求:
学生能比较全面第了解、掌握网页浏览的基础知识,并能针对相关的练习进行上机操作,进而以点带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做到学以致用。
声音、图象、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和体验多媒体世界的精彩以及其它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意识、习惯,以及对信息的评价、理解和处理。
2、通过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三方面的实例介绍,旨在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从而感受计算机处理多媒体的魅力,学会一些常见的应用方法。
3、 让学生运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等知识来研究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初步的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跳出学科本位,从教育的高处来看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学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活动 因此,我觉得可以应用以下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特殊媒体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在班级组织形式下的教学,对于基本操作的教学显然不能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只能采用广播方式,把操作步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依此为模仿的对象,进行初步操作的模仿,从而达到基本操作的入门。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自主探求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评估。
3、活动教学法:即是在活动教学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来设计主题,以主题为线,以活动为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境、平常喜欢进行的活动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一个交融点,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在课堂上培养信息素养。
五、教学进度表
周 次 | 授课时间 | 内 容 | 课时 |
第1周 | 第1课 生活与网络 | 1课时 | |
第2周 | 第2课 浏览器的使用 | 1课时 | |
第3周 | 第3课 分类查找 | 1课时 | |
第4周 | 第4课 搜索引擎 | 1课时 | |
第5周 | 第5课 网络摘记 | 1课时 | |
第6周 | 机动 | 1课时 | |
第7周 | 第6课 网络音乐厅 | ||
第8周 | 第7课 整理音乐库 | 1课时 | |
第9周 | 第8课 虚拟旅游 | 1课时 | |
第10周 | 第9课 分享图片 | 1课时 | |
第11周 | 机动 | 1课时 | |
第12周 | 第10课 节日信收集 | 1课时 | |
第13周 | 第11课 节日资料整理 | 1课时 | |
第14周 | 第12课 节日文档制作 | 1课时 | |
第15周 | 第13课 标志知识收集 | 1课时 | |
第16周 | 第14课 标志知识知介绍 | 1课时 | |
第17周 | 第15课 设计制作标志 | 1课时 | |
第18周 | 期末考试 | 1课时 | |
第19周 | 期末考试 | 1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