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
A.土地兼并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5.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根据“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是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井渠 D.坎儿井
6.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7.有人从《辉煌繁荣的宋代商业》一书中,找出三处错误,其中不包括( )
A.汉阳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B.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城内出现草市和夜市
C.南宋时期通过朝贡贸易扩大了国库财政来源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思想仍占主流
8.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9.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者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10.黄遵宪有诗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了商品市场 D.隔绝与的正常往来
11.1845年,福州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开办工厂
12.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奇怪”的根源是
A.清继续实行闭关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D.鸦片输入削弱了国人购买能力
13.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的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必要的资金 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14.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主要是因为( )
A.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C.清扶植沿海企业 D.康有为维新派宣传推动
15.16年至19年张謇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驱使他与“学而优则仕”传统道路告别的社会背景是( )
A.中国大力扶植私人办厂 B.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办厂自救”成为时代最强音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1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 )
A.官僚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
B.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17.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 ( )
①美国商品的涌入 ②国民的恶性通货膨胀 ③官僚资本的压迫 ④繁重的捐税负担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1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20.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是 (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 ③农业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2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2.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粮票到图2股票的变化反映了( )
A.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
23.“又出新车啦!”“又有车降价了!”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却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改革 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 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 C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25.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6.区别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当今对外开放的根本标准是 ( )
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 B.是否是部分开
C.是否有利于民族工业 D.中国是否为拥有完全主权的国家
27.国际关系有时候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采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28.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菜系是 ( )
A.鲁菜、湘菜、川菜、淮扬菜 B.鲁菜、粤菜、川菜、江南菜
C.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D.粤菜、湘菜、陕菜、淮扬菜
29.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纹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
A.婚礼简约 B.自主择偶 C.自由恋爱 D.夫妻平等
30.下列通讯工具在我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有线电报、无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 B.有线电报、固定电话、无线电报、移动电话
C.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移动电话、固定电 D.固定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移动电话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选段歌词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材料三:“明规定,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生产经营方式?(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雁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搅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一一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4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2分)
(3)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多投资这些领域?(3分)
答案
选择:1-5 B D D A B 6-10 C D D C B 11-15 D B D B B
16-20 B D C A B 21-25 C A D C A 26-30 D C C B B
31、(1)生产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缺乏资本积累;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不足;国家不利。
32、(1)宁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甲午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的加深,当地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为近代民族工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清放宽对民间办厂的。
(2)主要障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本国封建势力和一些陋习也在一定对民族工业起阻碍作用。
(3)主要在纺织火柴等轻工业。
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因此只有在轻工业领域有所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为外国资本所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