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迅猛发展中的博客_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36:59
文档

迅猛发展中的博客_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

第8卷第4期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Vol.8No.42011年12月COMPLEXSYSTEMSANDCOMPLEXITYSCIENCEDec.2011文章编号:1672-3813(2011)04-0068-08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方锦清,刘强,李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摘要:评述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络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国内外发展的概况、科学博客与微博网的若干特点、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若干需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博客;微博;在线社会网络;
推荐度:
导读第8卷第4期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Vol.8No.42011年12月COMPLEXSYSTEMSANDCOMPLEXITYSCIENCEDec.2011文章编号:1672-3813(2011)04-0068-08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方锦清,刘强,李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摘要:评述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络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国内外发展的概况、科学博客与微博网的若干特点、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若干需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博客;微博;在线社会网络;
第8卷第4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8No.42011年12月 COMPLEXSYSTEMSANDCOMPLEXITYSCIENCEDec.2011

文章编号:1672-3813(2011)04-0068-08

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

方锦清,刘 强,李 永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摘要:评述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络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国内外

发展的概况、科学博客与微博网的若干特点、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若干需

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博客;微博;在线社会网络;主要影响

中图分类号:N94文献标识码:A

Rapid Developing of Blogs-Micro-Blogs Networks and

Its Great Effects on the World

FANG Jin-qing,LIU Qiang,LI Yong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Beijing 10241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rapid developing of blogs micro-blogs networks,inclu-ding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for scientific blogs and the others at home andabroad,several features,main effects,and some problems to be studied in future.

Key words:blogs;micro-blogs;online social network;main effects

  令人关注的是,在世纪之交,国际上不仅复杂网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小世界效应(1998)和无标度特性(1999),诞生了广泛交叉的新兴科学:网络科学;而且与此同时,博客也出现于1998年前后,作为新概念的“weblog”和“blog”分别诞生于1997和1999年,微博(micro-blogging)则出现在2006年,在全世界博客和微博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到2010年中,全球网民规模19.7亿,普及率28.7%,而2010年底中国网民4.67亿,约占全球网民25%,占亚洲网民57%,普及率34.3%,已超过全球水平。截至2009年6月底,博客数量已达到3亿,与网民相当,而博客作者(blogger)也已经超1.8亿人,其中活跃者占62.7%(CNNIC,2009)。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2008年1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指出,“去年中国有4 000多万个人博客,现在中国的博客数量已过亿,这大大丰富了网上信息内容。”在中国以博客为关键词和主题的研究论文在2002年仅有3篇,2005年已超过170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博客为主题和关键词,2002~2010年期间期刊文章迅速增近万篇了。据admin2010-4-24调查统计,世界上所有博客文章的总数已经达到13.5亿,相当于数百万本书籍内容。目前全世界博客平均每天新增博客12万个,即每秒新增1.4个;博客上每天新增文章150万篇,即每秒17篇;全球最受欢迎的100家网站中有22家为博站。这种新兴网络文化正以强劲势头挺进各国人们的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6年3月,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r问世,一年后Twitter迎来用户井喷式地增长,并持续至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全球Twitter用户已达1.75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0%。同时,Twitter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纽约时报》,2010年年底可突破2亿。

收稿日期:2011-07-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874087,61174151)

作者简介:方锦清(1939-),男,福建莆田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与应用、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等。

第8卷第4期  方锦清,等: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从上可见,国内外博客(站)和微博(站)迅猛发展的态势。随之,国内外对博客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图1为中国网民与国外发展概况比较。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从它的网站到一部电影Social

Network,

再到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10年度人物。中国的人人公司创办的人人网也是一家全球社交网站第一家于2011年间5月4日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IPO公开上市。人人网募集资金7.43亿美元。上市首日收盘价19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9%,按首日收盘价计算,人人市值达到71亿美元,仅次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新浪。华尔街喜欢将人人网与Facebook对比,截至2010年底Face-

book用户数量达到6亿,但是后者至今还没有上市,也尚未进入我国。人人网截至2011年3月底有1.2亿

用户,去年收入7 650万美元,经调整后的利润为1 

700万美元。根据调查[1],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去年新增2 

140万个,社交媒体博客数量为1.52亿个,Twitter发送了250亿条消息。这些说明国内外博客网站的发展之快和人们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之大

图1 中国国内网民发展与国外情况比较[

1]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诞生Twitter以来,

微博客席卷全球。目前,中国有影响力的博客网站有: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百度空间、科学网等,其中新浪微博是从Twitter起家的。2006年世界上出现的微博客(即微型博客)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即时通讯,如QQ、MSN、Gtalk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客发布短消息,但国外每篇微博的文本内容通常在140个字符(70个汉字)

之内,国内新浪微博等都在140个汉字。2009年8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9年“年度50佳网站”

,微博客网站Twitter高居第6位,排名已超过谷歌和Facebook。在2009年摩尔多瓦和伊朗活动中,Twitter被认为

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组织功能,引发了被称为“Twitter”

的热潮。从科学网络发展观考察,博客和微博客群体非常庞大,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在线社交网络。在中国国内,微博客已经诞生有5年了,其应用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个人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工具,还日渐发展成为、企业、组织用于信息发布、公关营销的手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企业,都可以通过微博客实现自己的某些传播意图,或营造理想的自我形象,或形成与民众畅达的沟通机制,或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

下面我们分析我们学术界最关心的科学博客概况和特点。

1 科学博客与其他博客的不同特点

令人关注的是,博客正在国内外兴起和普及,随着网络科学的迅猛发展,各个领域的学者,包括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的学者越来越走到一起,开始关注共同的问题[2],进入到博客大潮之中。这里简介与中国科学界

·

96·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年12月

关系最密切的中国科学网博客(http://blog

.sciencenet.cn)发展概况。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全球华人最大的博客。拥有上百万海内外科技界专家和相关人员正在使用科学网的博客、论坛、群组(圈子)等。目前,科学网科学(或学术)博客的群组(圈子)约有几十个,例如,复杂网络论坛、析万物之理、仰望星空、学人亭、科学网大学、学术期刊、材料改变未来、篮摄影圈、夫子书苑、生命科学、数字科技之旅、植物圈、山巅一寺e壶酒、读书圈、微生物学、纳米天地、动物圈、西双版纳等。我们的“复杂网络论坛”群组人数超过775人,

是其中最活跃的群组之一。所谓“科学博客(Scientific blog

s)”简称“科博”或称为学术博客,它是由各科学领域的学者所开设和维护的、

包含自身专业学术内容的博客。主体是学者,在博客上主要发表科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科博是一大类特殊的博客:不论其作者身份、还是社会功能作用等都具有特殊性。它对于及时了解学术界的最新思想动态、特别是对于了解学术界相关的热门话题、前沿课题,以及学者们对这些话题的真实看法和感受,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它正在改变传统学术信息的创造和交流-扩散路径,并对传统学术出版提出了挑战。通过博客形式,学术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渠道,学者们可跨过传统学术出版的门槛,直接和大众进行沟通,不仅实现了跨领域的讨论和交流,而且博客能够打破层级,年轻人也能够平等参与学术讨论,更拉

近了学者与公众的距离。能够广泛接触大众,

并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同时,由于博主身份的特殊性,其言论所产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无疑也与一般博客有所不同。因此,科博受到了越来越多学人和普通公众的欢迎和广泛关注。

目前科学博客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通过网络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是有限的,并可能引发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环境下转载成为家常便饭,知识产权的保护界线变得模糊,侵权行为也较为常

见,

这样可能不利于竞争;也存在管理评论和讨论中把关的缺位和难度;博客写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可能导致信息的冗余和错误,这也要注意把握,如此等等。

科学博客注重3个层面的建设与发展。1)建立大的全球华人科研社区,以便能够吸引几十至上百万以

上的科研人员。2)关注科研人员共同的话题:国家科教发展,各种基金申请,论文发表,学生与导师关系,等

等。这是科学网博客不同于其他博客圈的主要特点。科学网博客希望能够反映民情、与要求,从而影响

国家各级的决策,

使得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有利,从而达到对这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对中华振兴有利的目的。3)努力开展科普宣传,面对广大民众,不再局限于科研人员群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科博与微博具有不同特点。科学博客在内容主题上表现:各类博文内容具有专业化、生活化、社会化和均衡性。而个人主题不是科博的最主要内容。而微博的主要内容特点:一是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二是个人生活记叙和兴趣爱好,绝大部分微博的主要内容都是对自身生活状况的记录或对于社会热点的反映和记录。

但是,我们认为,微博与博客两者可以互补,前者注重“短平快”,后者则可做到“长精细”。实际上,两者都具

有极大的便利性和快速性,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微博作为刚诞生不久的web2.0产物,

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当起日益重要的传播、沟通角色。需要从信息传播技术层面和基于传播学基本理论方面进行本体分析。我们认为,微博的“短平快”和字数使它不大可能取代博客和论坛,目前也没有这种发展的明显趋势。

迄今,现有的3类博客(站)具有不同特色:1

)科学网博客,面向学术圈内,主要为理工科类学者,其写作动机主要是媒体型,特点在于表达观点、传播思想、注重快捷和自由性,充分表现了博客的新媒体性质;2)大众型博客,面向所有网民,以人文社科类学者,多为休闲型动机,表现在注重个人生活、情感、娱乐和人际交

往,具有休闲的意义;3

)专门化专业型和型博客,以自己专业同行为主,偏向工具型动机即将博客作为资料整理、信息获取和促进学习思考的工具来使用。因此,可见3类博客各有特色和功能,并且都正在并行蓬勃发展之间中。

迄今,已经应用网络科学方法,探讨了科学网博客网络的拓扑特性[3-5],我们分别选取周排行和月排行的

前1 

020位计算,计算得到:排名次序量与变量(点击数、评论数、文章数等)之间基本上接近幂律关系,而累计度分布则存在广延指数分布,

如图2、图3所示。·07·

第8卷第4期  方锦清,等:迅猛发展中的博客-

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图2 科学网博客2011年5月6日~13日1

周排名次序与点评论数之间关系

图3 科学网博客2011年4月13日~5月12日1个月排名次序与点评论数之间关系

类似的研究[4-5]表明,在很多情况下科学网博文的排名次数与点击数、评论数、文章数等变量之间都存在

很接近与幂律分布的关系。

2 国外博客-微博网络的传播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对世界著名的Twitter网和新浪网等博客-微博站的传播方式和过程特点等已经有所研究,并且逐渐热起来。下面两节分别以国内外代表性网站为典型实例来考察国内外的基本概况。

首先引人关注的是,2011年小世界网络的提出者Watts与几位同事(Shaomei Wu,Jake 

M.Hofman,Winter A.Mason)合作,对世界上第1个微博网Twitter发表了“谁对谁说了什么-Twitter”(Who say

swhat to whom on 

Twitter)[6-7]对微博进展作了评论。该文将Twitter中的用户分为两大类———普通用户和精英用户,精英用户又被分为4类,分别为媒体(media)、名人(celebrities)、博主(blogg

ers)和组织机构(for-mal org

anizations)。按照此分类,先后考察了不同类型用户的受关注程度、信息流向、不同话题的受关注程度、寿命及其在不同类型用户中的生存方式。他们研究发现:1)2万个精英用户吸引了大约50%的关注;2

)·

17·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年12月媒体创造了大部分的信息;3)精英用户倾向于关注同类型用户;4)two-step 

flow是Twitter中的一种重要信息传播方式;5)不同类型的用户关注不同类型的tweet,而且不同类型的tweet的寿命不同。Twitter作

为国外微博的领军人,在2011年3月达到了2亿用户,每天产生6 

500万微博。只研究部分易于分类的数据,在4 200万个用户中选取了2万个精英用户,分别包含5 000个media用户、5 

000个celebrities用户、5 000个bloggers用户和5 000个formal org

anizations用户。分类之后,与每种类型的用户相关的tweet数目显示(请见原文中表2所示),媒体发出的信息占精英用户中的绝大部分。

主要特点之一:精英用户之间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即名人倾向于收听名人、而博主则倾向于关注博主。微博中普通用户接受到的信息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其中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媒体机构,尽管媒体用户是

Twitter中最活跃的用户,也仅有15%的信息是从media用户直接传到普通用户的。但是精英用户毕竟是

少数,还不足总用户数量的0.05%,但是他们却吸引了大约50%的关注。即使media用户没有其他精英用户的关注,信息流也不会变的平均。

主要特点之二:二步流(Two-step 

Flow)的传播方式,其本质在于来自媒体的信息并非直接传播给大众,而是首先要传到一个媒介(中介,intermediary

),这个中介起到过滤的作用———决定将哪些信息转送给他们的粉丝并将哪些信息过滤掉。这样在Twitter中,

有多大比例的信息是直接传递给大众,又有多少信息是通过two-step flow的方式传播的呢?实验表明:有46%的消息是通过two-step 

flow的方式传播而不是直接传播给大众。

中介的数量比关注他们的用户少得多,但也非常多,大约有50万,其中96%都被划分为普通用户而不是精英用户。注意,精英用户只有2万,即他们几乎全部都是中介,而且最主要的中介都属于那些仅占4%

的精英用户,比如Ashton Kucher(asp

lusk)作为10万用户的中介。事实上,中介的界限并不明显,有些中介同样也通过two-step 

flow的方式收到信息。主要特点之三:观察到关注的话题最多是新闻类的信息;机构(org

anizations)对于art类的URL几乎完全不感兴趣;celebrities对于sp

ort比较感兴趣但较少地关注健康相关的内容。主要特点之四:微博的寿命对于不同类型用户引入的URL的寿命是不同的。被关注最“长寿”(200天以上)的URL主要属于影视、音乐和书籍类。对应精英用户URL的走势与普通用户的相似;media用户产生的URL有很大一部分的寿命为0,也就是仅出现了一次;始于blogg

er的URL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用户比较长寿。这种现象其实可以与不同类型用户关注不同类型URL有关。如说新鲜事很快就会被更新,

而blogg

er关注的信息则更持久(比如说健康类),在数月之后也有可能引起关注、转发等行为。对于“长寿”的URL的内容不是通过“转发”的方式传播,而是通过“再引入”的方式在Twitter中存在;

而精英用户则不同,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内容通过“转发”的方式长期存在。

总之,上面对Twitter微博的研究主要贡献如下:1)引入了一种方法来区分精英用户和普通用户,

并用此方法将精英用户分为4类媒体(media)、名人(celebrities)、博主(bloggers)和组织机构(formal org

aniza-tions);2)通过调查不同类型间的信息流向,发现尽管用户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少数精英用户,约占0.05%的

精英用户吸引了大约50%的关注;其中许多信息是通过大量中介用户间接传递给广大用户;3)关注行为更

多发生在同类用户之间(同质性);不同类型的用于关注的话题不同,不同类型话题的寿命也不同(跨度从不

满1天到数月之间);4)two-step 

flow传播方式在Twitter中的发挥重要作用以及中介的分布。3 国内博客-微博网络的传播研究概况

现在,我们转向对中国著名的新浪微博客网站的研究,有人评论认为,它已经比Tiwtter做得更好。因

此,以它为例来探讨中国微博客传播效果等问题是有一定代表性意义,其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1)揭示了传

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是传播主体与评论量的关系存在名人效应,即名人发布的微博文本会比普通用户

产生更强的传播效果。考察发现,“自语话题”式文本占90%,

可见,相当多关注名人微博的受传者主要关注名人自己更新的私人话题,

可满足了网民对他人,尤其是名人的“窥私”心理。二是提出刻画直接效果指标:·27·

第8卷第4期  方锦清,等: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关注度。影响关注度的因素,最本质的是文本本身的属性,从经验感知,一般指向公共话题,且或能引起普遍兴趣,或较有争议性的文本引起的心理关注度更高,而影响文本关注度的因素有两个:传播主体的人气(粉丝

数或跟随者)和微博客网站的推荐。总之,“关注度”应综合考察多种因素,除了文本的基本属性,还有其传播

主体的粉丝数、被微博客网站推荐的次数、位置等等。2)微博用户发布最多的是“自语话题”,超过50%,

其次是“参与议题”,占30%对社会热点、

新闻的评论和观点,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共议题”和“兴趣话题”各占16%和3%,

有一部分用户将微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公共议题,凸显微博客的媒体性质。3)文本的评论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第1天,这也反映出微博客传播的即时性特征,包括发布的即时性和效果产

生的即时性。还发现,

兴趣话题的文本第1天所占比例相对其他文本较低,而第4天以后的评论增量比例高于其他文本,

这再次证明“兴趣话题”类型的文本传播寿命更长。4)影响传播效果有3个成因:微博客的接触方式;传者的感知包括传者的人群构成;微博客网站的推荐、编排方式和位置等,同时也受到技术因素和个

人偏好因素的影响。5)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微博客传播过程及其特性,图4初步提出评估微博客传播效果的

体系[1],表明了传播效果同直接与间接两部分影响指标等密切相关,其中间接影响因素涉及评论量、关注度、

转发量(包括文本、传播主体、二次和多次传播)、媒体引用数和人际传播水平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图4 微博客传播效果评估体系[1]4 社交网络的诸多性与突发性

实际上,上述网络就是在线(或称虚拟)

一大类社交网络。最近,正在发生的中东、北

非的动荡,以及伦敦发生的事件,究其原

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事件与在线(虚拟)社交网络迅速传播的一些信息

有着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正是在线社交网络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威力,突显了非常规突

发事件的错综复杂性!

研究发现[8]:虚拟社交网络具有“诸多

性”,即突出表现在:网络复杂性、交互瞬时

性、

个体多变性、信息开放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多关联性和不确定性,等等,这使得发

生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上以空前的速度、广度

和深度进行传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广泛影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94.3%被调查者表示微博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87.3%表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表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行动(

例如寻人、祈福等),尤其是,像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这是因为微博或博客网具有巨大的传播力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和咨询传播途径。这种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像宜黄的事件,微博就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和传播事实的平台,这是近代中国传播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它的直播了传统媒体、改变了传媒生态。通过微博维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人们及时或第一时间发表和转发微博,实际上这不仅仅为人们快速提供更大的发表意见、咨询和传播的空间,而且这是人们的一种实际行动。广大网民对于博客-微博网的关注、观察和参与越来越扩大和深入,媒体也应用它们为武器,这种态势正在迅速发展中。

由于社会网络具有上述“诸多性”,海量数据、动态快变和交互开放,并且存在“网络的网络”,问题变得非

常错综复杂,就像物联网、恐怖网络和反恐怖网络等。如何来认识和防止这类社交网络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和

扩大,是各个国家和人们今后必须面对的挑战性问题。无论在国防方面,还是在民用方面,尤其在非常规安·37·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年12月全方面更需要提出独到的应对最严重安全情况的有效预测、监控理论方法、切实应急管理的技术、提高防止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措施。

5 博客-微博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

)博客促进了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例如,我们的“复杂网络论坛”事实正是如此,广大博主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博客是以学术交流为主的。中国科学博客拥有大量的访问和评论,仅2009年博客总访问量均值就达到73万多,平均每日约600多;日志浏览量均值约1 

500,评论量均值为12。可见科学博客,具有很高的浏览量和评论量,总访问量最大的一个达到近4 

000万,日访问量也在2万以上。这充分反映了科学博客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程度,

这是任何传统杂志和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博客网站诞生,在美国,有5%的人口在写博客,有20%的人在读博客。在中国,也有42.3%的网民拥有博客或空间,人数还在递增。根据美国最大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统计,每天全球有120万条有用的博客文章诞生,

这足以说明博客的广泛传播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2)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组织功能。2006年3月,国外最富盛名的微博客网站“Twitter

”诞生后,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微博热潮。据著名流量统计网站Alexa的数据显示,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 000万人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前15位,在中国也排在第140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

在2009年摩尔多瓦和伊朗活动中,Twitter被认为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组织功能,

因此有人称此为“Twitter”

。由于微博具有存储和交互性,是一种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微博对于中国整个IT产业,

特别是通信方面业务模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发展的元年,

微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对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把“信息社会”的概念推向新高,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

)提高和激发了公识,促进了政治透明化,推进了中国民主与法制。微博将网民“围观”迅速升华成一种社会普遍姿态的力量,提供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问题的全新传达渠道,并对加强监

督、

提升执政水平、改善社会民生、传播社会温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94.3%被调查者表示微博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87.3%表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

法并发表意见,62.5%表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行动(

例如寻人、祈福等),尤其是,像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具有巨大的传播力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消息来和咨询传播途径。5

)关键时刻能够代替通讯作用。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方便,在这危难时刻,能为社会服务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受到影响的人们能够通过微博和社交平台和亲人联系,和社会联系,这大大的弥补了通讯带来的严重影响。例如,中国和日本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时,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通讯很大程度的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失去了通讯的民众,通过微博和社交平台与各方面取得联系和援助。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并提供了无限商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博客和微博改变人们的思维。微博客尤其在企业经营上,因其发布门槛低、实时性强、个性色彩浓厚、交互便捷等特点,成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和形象推广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企业策略理念的优化和提升。调查数据显示,世界100强大企业中就有73家在Twitter上安了家,

营销成为关注一个新焦点,对社会经济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7

)特别注意和警惕对政治活动可能产生的反面消极影响。由于完全开放、个性化的平台特征,博客-微博网上发布的信息可能出现太过私人化、情绪化的趋势。并且,这种情绪化的信息极易通过网络传播“放

大”,迅速累积能量,产生巨大的效应。例如,2006年伊朗大选后,大量选民因不满选举结果,纷纷通过Twit-

ter发泄愤怒,最终导致十万民众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显然,Twitter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难怪该事件被媒体称为“Twitter”

。·47·

第8卷第4期  方锦清,等: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6 今后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博客-微博的社交网络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必将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的热点。为此,

需要从各方面深入进行研究,我们初步认识到,有以下若干问题值得探讨。1

)从传播学角度如何深入分析不同网站及其博客-微博的传播过程及其发展规律?2

)怎么建立不同网站及其博客与微博的传播效果的更全面合理的评估体系?如何更好促进微博与博客健康发展?

)如何在网站上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学术规范和确保遵守国家法律及基本道德规范?4

)如何预测、评估和防止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反面的社会影响?这是事关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线社交网络相当错综复杂,实际上是一大类“网络的网络”,即所谓超网络,迄今国内外对超网络尚处在概念性的探索阶段,今后迫切需要开展创新性研究。

如此等等,上述问题的探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齐:微博客-传播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客网站为例[EB/OL].[2010-12-23].http://media.peop

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5/13563658.html.

Li Qi.Investigation of propagation effect for micro-blogs networks-on Sina webside as a typical examp

le.[EB/OL].[2010-12-23].http://media.peop

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5/13563658.html.[2]Alex W.Web science meets network science[DB/OL].(2011-05-01)[2011-07-10].http://cacm.acm.org/mag

azines/2011/5/107690-web-science-meets-network-

science/fulltext.[3]方锦清.探讨复杂网络与“科博-微博”的传播风格、特点及其社会影响[C].

“社会网络分析与传播研究方法”论坛.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1.

Fang Jinqing.Exploring 

propagation style,feature and social effects[C].Forum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Propaga-tion Study Method.Beijing: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2011.[4]张学文.科学时报博客访问量与名次基本符合幂律[EB/OL].[2011-07-10].http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

x?id=1265.Zhang Xuewen.Zhang Xue-wen.Visitor volume of blogs vs ranking 

for science time follows power law mainly.[EB/OL].[2011-07-10].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

x?id=1265.[5]张学文.幂律成因———斩乱麻问题、幂律成因与组成理论之二[EB/OL].(2005-09-04)[2011-07-10].http://www.qij

i.cn/forum/ftop

ic2530.html.Zhang Xuewen.Cause of formation for powr law,cutting 

habijabi problem,formation machenism of power law and com-p

ose theory-2[EB/OL].(2005-09-04)[2011-07-10].http://www.qiji.cn/forum/ftopic2530.html.[6]Wu SH M,Hofman J M,Mason W A,et al.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twitter[DB/OL].[2011-07-10].http

://re-search.y 

ahoo.com/pub/3386.[7]周涛.谁对谁说了什么-Twitter研究进展[EB/OL].[2011-07-1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3075&do=blog

&id=450654.Zhou Tao.Research progress of 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twitter[EB/OL].[2011-07-10].http://blog

.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

&id=450654.[8]王飞跃,曾大军,曹志冬.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与社会计算方法[J].科技导报,2011,29(12):15-

22.Wang Feiyue,Zeng Dajun,Cao Zhidong.Social computing methods for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enabled by 

thesocial?media in cyberspace[J].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2011,29(12):15-22.·57·

文档

迅猛发展中的博客_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

第8卷第4期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Vol.8No.42011年12月COMPLEXSYSTEMSANDCOMPLEXITYSCIENCEDec.2011文章编号:1672-3813(2011)04-0068-08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及其各种影响方锦清,刘强,李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摘要:评述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网络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国内外发展的概况、科学博客与微博网的若干特点、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若干需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博客;微博;在线社会网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