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 课时 | 编号 | |||
主编 | 审核 |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解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学生结合学案自学 小组合作讨论 展示交流 教师总结归纳 随堂练习 巩固落实
教学手段: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节引入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 | |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 |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 |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板书: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新知讲授 | 问题探讨: 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男人是什么做的呢? 屏幕展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入概念 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具体描述“内环境”的含义 提问 3.血液的成份有哪些? 4.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 5.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是什么细胞外液? 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 归纳内环境的组成:动画演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物质的动态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黑板写出: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淋巴 提问巩固内环境的有关知识: 6.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7.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8.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9.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0.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1.手、脚上长时间磨出的水泡里的液体是什么? 12.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 鼓励学生能就这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提示: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之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带领学生观察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血浆的化学组成, 完成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比较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份---------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总结提出: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问题导入: 13.分析如果把红细胞分别放在清水、浓度高 、浓度低的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 14.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使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输液的葡萄糖液的浓度是多少?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来解答,比如把萝卜放在盐水中是什么现象? 提问: 15.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 16.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 17.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 师生共同总结: 15.血浆渗透度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6.血浆PH为7.35—7.45。 17.人体温度维持在37左右。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巩固有关知识,如 18.2004年全国各地发生“劣质奶粉”事件,为什么食用了“劣质奶粉”的婴儿会变成大 头娃娃呢? 19.以前自然灾害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营养而全身浮肿,为什么? 四、内环境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 提出话题讨论:我们每天要呼吸、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何到达组织细胞? 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用简图表示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过程 呼吸系统
| 回答问题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阅读、分析、感悟,自己得出结论:不论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份。 学生观察回忆已有的知识说出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学生讨论:根据原有的知识应该能说出细胞中的液体来源于细胞之间的组织间隙中。 学生思考回答 阅读第4页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渗透压的概念、大小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 析思考问题:当婴儿食用劣质奶粉后,蛋白质物质缺乏,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显 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完成第6页的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
教学后记: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每个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创设情境,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个知识点时,我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究细胞膜的作用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类有用的氧气能够进来,而对人类无益的蚊子则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这个知识点,我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侧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抽象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