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年常州市中考探究题为例
常州市北港中学 许向宏
2002年中考,常州市在语文试卷上出现了“探究”立意的能力题,为全国首创。这种创新的试题是对原有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一种挑战,这对考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得到课程专家和语文界同行的充分肯定。几年来,其命题思想和命题技术亦已日趋成熟,引领其他省市。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这类题型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不得其法;教师还是不知所措,无法可施。
那么,如何强化学生对这一题型的应试能力?我们先作一个简约的梳理。
“探,远取之也。按,远取犹深取也。”(《说文》);“探,取也。注:“摸取也。”(《尔雅》)
“究,(形),穷也。”(《说文》);究(动),谋也。(《尔雅》)
可能正基于此,“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而《词海》(19年版)从语义上将探究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牛津英语词典》则认为“探究(inquiry)是指求索知识、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以上是“探究”一词的字面义。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61)。与之相适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的各学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具体落实。
而在历年的常州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探究”作为一种能力层级来定位,“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同时又在“具体内容和要求·综合型学习”板块中如此说明:“1、能从提供的原始材料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问题的指向,探究特定对象的含义或规律”。
综上所述,常州市中考语文探究题是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根据提供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途径、方法和探究特定对象的含义或规律两种形式,其探究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它有别于我们一般理解的“探索研究”(广义的,广义的探究泛指一切解决问题的活动);也不同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一般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它还要采用观察、分类、应用数字、测量、交流、预测、推理、形成假设、解释数据、控制变量、实验等一系列的方法);它也有别于我们常说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结论,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它还有别于新兴的高考阅读探究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07年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增加了第六层级(F),即“探究能力”的考查,于是各地对“探究”的考查应运而生。如,2008年《广东省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已明确把“探究”作为考试能力要求进行考查,考查内容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同时考试大纲的说明对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了不同的要求,如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相关的考试试题如下:
2008广东卷B,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从上可见,常州市语文试卷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对考试改革所起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但作为中考,在考查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在考查的形式、侧重点、能力要求上还是有别于高考的。
经过以上对常州市中考语文探究题的大体梳理和辨析后,我们进入主题——如何强化学生对探究题的应试能力。当然,探究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和能力,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需要我们落实学生平时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是,在中考这一现实背景下,临阵有针对性的磨好还是能取得一定成效的。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分析题型,有目的性的选题
关于探究题的题型,就本人所了解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1、从出示的形式看,分文字材料型和图表型
文字材料型比较多见,2002—2008年常州市中考探究题都采用这种形式。图表型比较少见,具体还可以分表格型和图画型。如孔建老师出的《2007年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七)》第6题:下表是某网站对1000名不同年龄段学生通讯方式的调查,请你仔细阅读此表并写出从表中你得到的两点结论(表格略)。又如王庆华老师出的《2008年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第6题:请仔细观察下表,预测第29届北京奥运会将给北京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表格略)。这些都属于表格型探究题。如庄留平出的《2006年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三)》第6题:阅读下面的几幅示意图,根据文字说明,试说出图四所表示的意思(示意图略)。又如胡小凡老师出的《2006年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七)》第6题:《汉语大词典》对“责任”的一种解释是“分内应做的事”。做人要负责,在不同的组织中、群体中要承担不同的职责,请结合下面四幅图,写出下列情境中“责任”的含义(图画略)。这些则属于图画型探究题。
2、从出现的位置看,分文本阅读型探究题和型探究题。
以2002—2008年常州市中考语文为例,2002年首次,2003继而,在现代文阅读中设置文本阅读型探究题(2002年阅读理解三《藏羚羊跪拜》,第22题;2003年阅读理解三《最美的眼神》,第19题),其余的都为型探究题(分见2003—2008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6或第7题)。
3、从有无具体明确限定看,分无具体明确限定的探究题和有具体明确限定的探究题。
如2002年常州市中考语文卷第22题: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又如2003年常州市中考语文卷第19题。这一类型的探究题,尽管问“你有什么发现”要求写出“探究的结果”,但是对发现的对象、要求等都无具体明确的限定。而2003年第6题,“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说出 ‘萨达姆格勒’的含义”;2004年第7题,“从中归纳出‘重诚信’含义”;2005年第7题,“说出‘政治的整容’的含义”;2006年第6题第(2)小题,“揣摩赠送《孙子兵法》给布什总统的深刻用意”;2007年第6题,“说说‘大国’的含义”;2008年第6题,“归纳‘细节’的含义”。这些题目要求具体明确,且大都指向某一字词短语的含,即我们俗称的含义性(或概念性)探究题。
4、从做题的思维、方法的限定上看,主要指向“综合”和“归纳”两种思维方法,具体见上。
如此分类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能让我们明晰中考重点强化某一类型探究题复习,有目的性的选题的同时,能更清晰各种题型的侧重点、差异性以及解题思维、方法的相关性和不同性,从而提高指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较为系统的进行专项训练,做到突出重点而不失偏颇,以应变化。
二、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了解学生什么?要了解学生会什么(已有的知识)怎么做的(怎样分析、思考、表述的)需要补足什么。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中考专项复习前,学生对于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的探究题比较熟悉,部分学生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会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对于其他类型的探究题(如含义性探究题)他们已有经验、水平怎么样?我以2007常州市中考探究题“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大国’的含义”(材料略)为例,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87名学生)中做了一次测试和调查。
(两个班均为当堂练习。甲班练习时间为5分钟,完成后写出自己的分析过程、方法或困惑;乙班练习时间为4分钟,完成后写出对题干中“综合”一词的理解)
统计结果如下:
(1)、完成及得分情况:
甲班(44人):基本正确可得3分的4人,可得2分的7人,可得1分的5人,不能得分的27人(仅做答没有得分点的均判为不得分,其中1人未做)得分率为2.4%。
乙班(43人):基本正确可得3分的4人,可得2分的20人,可得1分的11人,不能得分的8人(仅做答没有得分点的均判为不得分,其中2人未做)得分率为51.2%。
两班平均得分率为36.0%
(2)甲班错误答案及其分析过程、方法或困惑示例:
学生 | 答案 | 分析过程、方法或困惑 |
甲 | 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拥有较多人才和高素质人民。拥有较高的工业总产值,大国的发展都位于世界前列。 | 困惑:找不出信息,每一个例子,我抓不住重要信息,该如何用语言,把每个信息给表达出。 |
乙 | 能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发展,并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 | 困惑:我不知道如何寻找这三个材料的共同点,而且不知道如何归纳。 |
丙 | 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工业总产值等都很好的大部分国家,因为这而促使自己国家发展成为强国的国家。 | 困惑:我读不懂题意,对“大国”不知如何下手,只能从材料中挖掘一些词来回答,不知道具体的内容。 |
丁 | 以本国现有资源和人发展本国内正确的经济道路,使该国家因此而强大起来。 | 无法把三段材料加来一起思考,有时自己想出一两点,却不能找全。 |
戊 | 或许自己的国家开始还不是很强大,但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成为世界上排的上号的国家。 | 困惑:不知道如何把材料中的信息结合起来及发现它们的道理。 |
得分情况 | 对“综合”一词理解 |
得3分的 | 生1:较全面地概括到每一点,找出关系 |
生2:把各则材料的中心意思总结到一块,得出结论 | |
生3:将多个材料顺应题目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写下来 | |
生4:各方面都达(答)到 | |
得2分的 | 生5:多方面联系 |
生6: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出各材料的主要观点,找出头系(绪)回答 | |
生7:将几则材料中相同点和独特点,通过语言组织在一起 | |
生8:汇总、结合 | |
得1分的 | 生9:是综合几段材料的段意,概括起来,变成一般 |
生10:每个材料归纳一点,再将三点总结归纳 | |
生11:提出每段材料的异同点,进行结合 | |
生12:不知道 | |
不得分的 | 生13:把材料里的重点放在一起 |
生14:整理相同意义 | |
生15:联系材料分析共同之处,差异之处 | |
生16:把相同点合在一起,不同点一一写出来,语言简练 |
学生对这种题型比较生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审题时忽视试题的——“综合”、“含义”,即使注意了这些关键词也因对其理解不到位而不得其法;在解题思路上思维定势——找材料的共性和个性,而这三段材料又无共性,因而“只能从材料中挖掘一些词来回答”;感知能力欠缺,把握不住重点,如对材料二德国的把握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教育”、“智力”,没有读懂这里的“教育”、“智力”是为下面的“它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作阐述,突出的是“科学技术”;在语言表达上,大多是摘录材料中的一些词句,杂乱无章,没有组织或不会根据要求去组织。
由此可见,在探究题的复习时我们要在题型及其相应的解答方法、相关的术语理解及解题思路、感知分析探究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习惯和态度给学生必要的系统性指导训练。
三、讲究策略,有实效性的训练。
1、课前组织策略:系列化递进性
所谓系列化,就是根据探究题的题型一类类复习。复习时可以从文字材料型到图表型;就文字材料型而言,可以从型到文本阅读型;就的文字材料型而言,可以从无具体明确限定到有具体明确限定的探究题。
所谓递进性,就是根据学生熟悉和掌握的水平由易到难复习。如,以历年常州市中考探究题为素材,我是这样安排的:2002年第22题(《藏羚羊跪拜》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题)—2007年第6题(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大国”的含义)——2008年第6题(归纳“细节”的含义)——2005年第7题(说出“政治的整容”的含义)
如此安排的思考和具体组织策略是:
学生对文字材料型探究题一般都形成了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但大都停留在找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这一水平上。以2002年第22题为训练材料,一方面了解学生解答这种题型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让他们遭遇困惑(因为这道题按分析共性或个性的思路是很难做答对的),从而在师生对话研讨中明确材料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并列的,还有因果、递进等关系,扩展其分析材料的思维能力。此其一。
其二,最近这几年常州市中考探究题侧重考“含义性”探究题,因此强化了这类题型的复习,且这是学生最弱的。而具体实施过程上述安排是基于以下思考:利用2007年第6题让其理解 “综合”、“含义”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习得综合思维的方法和“含义性”探究题在语言组织和表述上的规范性;利用2008年第6题让其理解 “归纳”这个术语的含义,习得归纳思维的方法并巩固“含义性”探究题在语言组织和表述上的规范性;利用2005年第7题在巩固的基础上,着重训练其重视题干的和提示的能力。
2、实施策略:讲练测
所谓讲练测,就是在复习同一(或变化)题型时落实练习过程的完整性,通过讲一题练一题测一题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练习巩固这一系列过程中强化应试能力。如在复习“含义性”探究题时,我先以2007年第6题(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大国”的含义)为例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再以“综合下面材料,说说‘文化垃圾’的含义”(详见《2008语文中考模拟卷(二)》第6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为例师生共同完成,然后又以“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国学’的含义”(详见《2008语文中考模拟卷(三)》第6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为例当堂巩固。
3、课堂教学策略:自我分析小组交流全班研讨
所谓的自我分析小组交流全班研讨就是落实好每一次精讲的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和发挥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资源及作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如对2008年第6题(归纳“细节”的含义)的精讲,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1)自我分析:(学生当堂完成该题后)结合刚才你解答的实际,就审题、思考、表述具体写出自己的分析思考过程或你的经验方法;如有困惑,具体写出你的困惑。
(2)小组交流:三、四人小组(有时可以根据学生自我分析的重点分小组,如审题组、困惑组等)交流“答案”和“自我分析”,形成共同的经验方法或共同疑点困惑以便全班交流。
(3)全班研讨:一般按审题、思考、表述三方面展开研讨,研讨中合理地处理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教师讲解,提示学生笔记和自我总结反思。
4、课后辅助策略:作业跟进个别辅导期望激励
作业跟进,既可以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练习型作业(以便学生巩固学习,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是下面相关教学的准备型作业(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新的情景,另一方面为了随后的教学做准备),还可以是间隔了几天或几周的巩固检测型作业。
个别辅导,用以解决个别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另一种补足方式,教师尤其要注重。
当然,“探究”作为“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最高能级”,在探究题复习过程中,我们定会遭遇教不会、练不成的学生和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训练辅导的同时给学生以期望和激励。
参考文献:
1.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袁焕青:《关于高考阅读探究题的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8.06.
4.孙芳铭:《高考探究性试题初探》,《新语文学习》2008年3-4月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