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四川五斗米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填表日期: 编号:WDM 7.5-1-2018 | |||||||||||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危险源(危害因素) | 可能的事故、后果 | 判别 依据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 | 控制措施 | 不可容许风险 | ||||
L | E | C | D | 风险级别 | |||||||
1 | 电焊作业 | 培训不到位 | 人员伤害 | D | 3 | 2 | 15 | 90 | 3 |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焊气焊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 1 |
电线破损老化 | 触电 | D | 1 | 2 | 15 | 30 | 2 | 0 | |||
无漏电保护器 | D | 3 | 2 | 15 | 90 | 3 | 1 | ||||
外壳带电 | D | 1 | 2 | 15 | 30 | 2 | 0 | ||||
未穿戴防护服 | D | 3 | 2 | 15 | 90 | 3 | 1 | ||||
焊钳绝缘不好 | D | 1 | 2 | 15 | 30 | 2 | 0 | ||||
操作场所附近有易燃物 | 火灾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
焊接时无防火措施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
焊接时产生弧光 | 眼睛伤害 | D | 3 | 2 | 3 | 18 | 1 | 0 | |||
焊接时产生有毒气体 | 中毒 | D | 1 | 2 | 3 | 6 | 1 | 0 | |||
电焊火花 | 烫伤 | D | 6 | 2 | 3 | 36 | 2 | 0 | |||
2 | 手工气焊(割)作业 | 培训不到位 | 人员伤害 | D | 3 | 2 | 15 | 90 | 3 |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管理程序、电焊气焊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 1 |
直接在水泥地面上切割 | D | 3 | 2 | 3 | 18 | 1 | 0 | ||||
焊(割)炬操作时回火 | 火灾 | D | 3 | 6 | 3 | 54 | 2 | 0 | |||
停止作业后焊(割)炬未关严 | D | 3 | 3 | 7 | 63 | 2 | 0 | ||||
氧气、乙炔皮管老化 | D | 3 | 6 | 7 | 126 | 3 | 1 | ||||
焊(割)炬各阀门密封不严 | D | 3 | 6 | 3 | 54 | 2 | 0 | ||||
操作场所附近有易燃物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
焊接时无防火措施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3 | 叉车作业 | 培训不到位 | 人员伤亡 | D | 3 | 2 | 15 | 90 | 3 | 执行起重搬运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 1 |
设备损坏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
超高作业 | 物体砸人 | D | 10 | 1 | 1 | 10 | 1 | 严禁超高作业、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设专人指挥 | 0 | ||
物体损坏 | D | 10 | 1 | 1 | 10 | 1 | 0 | ||||
超负荷作业 | 叉车及物体损坏 | D | 10 | 1 | 1 | 10 | 1 | 严禁超负荷工作、禁止叉车带人、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设专人指挥,加强监督管理 | 0 | ||
叉车带人 | 人员伤害 | D | 3 | 2 | 7 | 42 | 2 | 0 | |||
作业时前叉附近有人 | 人员伤害 | D | 3 | 2 | 7 | 42 | 2 | 0 | |||
4 | 行车作业 | 培训不到位 | 人员伤亡 | D | 3 | 2 | 15 | 90 | 3 | 特制并实施特种设备管理办法、执行产品生产安装管理程序、培训管理程序、起重搬运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 | 1 |
设备损坏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
未及时检验 | 起重伤害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限位开关失灵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歪拉斜吊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起吊重物的绳索不符合安全要求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作业完成后吊钩未升至安全高度 | D | 3 | 3 | 3 | 27 | 2 | 0 | ||||
行车零件坠落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升降机构打滑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5 | 生产车间作业 | 电源线、插座等绝缘安全失效 | 触电伤亡 | D | 3 | 2 | 1 | 6 | 1 | 定期检查绝缘安全用具安全性能 | 0 |
机械运行和操作不当 | 人员损伤 | D | 3 | 2 | 1 | 6 | 1 | 开机前进行安全检查机械是否正常,严格按照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 0 | ||
地面油污 | 人员摔伤,物体损坏 | 穿防滑鞋,及时清理油污 | |||||||||
6 | 高空作业 | 物体坠落 | 坠物伤人 | D | 3 | 3 | 3 | 27 | 2 | 提高警惕、集中工作注意力 | 0 |
损坏设备 | D | 3 | 1 | 7 | 21 | 2 | 使用安全登高工具和安全带 | 0 | |||
未使用登高工具和安全带 | 人员摔伤 | D | 3 | 3 | 7 | 63 | 2 | 使用登高工具和安全带 | 0 |
22 | LNG撬装 | LNG储罐泄露或管路系统泄露,发生LNG大面积泄露 | 燃烧、爆炸 | D | 1 | 1 | 7 | 7 | 1 | 1、持证上岗;2、加 强安全检查、巡查, 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 养;3、配置相应的消 防器材;4、编制应急 预案,并定期组织学 习、演练;5、制订并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6、做好消 防安全管理;7、选用 防爆电器和工具;8、 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 和培训等。 | 0 |
接触低温管道 | 冻伤 | D | 1 | 2 | 15 | 30 | 2 | 0 | |||
非工作人员乱动设备 各压力表、温度表、安全 阀、放散阀未按要求检测 | 不能检测系统超压超温或 不能及时泄压 | D | 1 | 3 | 7 | 21 | 2 | 0 | |||
LNG撬装设备系统中的接头 松动、垫片、法兰、密封圈老化 | LNG泄漏导致燃烧、爆炸 | D | 1 | 1 | 15 | 15 | 1 | 0 | |||
检修保养过程中不按照要 求使用防爆工具 ,人员未除静电 | 燃烧、爆炸 | ||||||||||
23 | 锅炉操作 | 锅炉操作人员未持证上岗 | 机械事故和伤亡 | D | 3 | 3 | 1 | 9 | 1 |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2、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3、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工作;4、定期对安全阀压力表进行强制检定;5、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0 |
未按操作规范操作 | D | 3 | 3 | 1 | 9 | 1 | 0 | ||||
安全阀、压力表失效 | D | 1 | 1 | 1 | 1 | 1 | 0 | ||||
蒸汽锅炉水位表失灵 | D | 1 | 3 | 15 | 45 | 2 | 0 | ||||
锅炉未使用软化水 | D | 1 | 6 | 3 | 18 | 1 | 0 | ||||
锅炉房未设安全标识 | D | 6 | 3 | 7 | 126 | 3 | 1 | ||||
安全阀失灵或无安全阀 | D | 6 | 3 | 3 | 54 | 2 | 0 | ||||
压力表失灵 | D | 3 | 1 | 3 | 9 | 1 | 0 | ||||
25 | 腌制池、坛作业 | 通风不良,局部硫化 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积 聚。 | 人员伤害 | D | 3 | 6 | 3 | 54 | 2 | 1、在作业点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作业流程。 2、必须严格执行危险作业审批程序,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 3、作业前,应先通风,现场作业人员在佩戴好防毒面具、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的前提下,排净池内的物料;再检测,对池内硫化氢、氧气含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业;池口至少设两人进行监护,并能正确使用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防护用品。 4、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良的有限空间,应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换气次数不能少于3~5次/h。通风换气应满足稀释有毒有害物质的需要。作业时,操作人员所需的适宜新风量 应为30~50m3/h。 5、监护和救援人员应能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 6、作业时间超过30min时,必须重新进行池内气体检测。 7、作业结束后,清理干净池内工具、杂物,作业和监护人员签字保存记录。 | 0 |
高处滑倒坠落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踏板断裂坠落 | D | 3 | 6 | 7 | 126 | 3 | 1 | ||||
作业人员未穿戴防滑鞋 | D | 1 | 6 | 9 | 54 | 2 | 0 | ||||
未佩戴安全绳 | D | 6 | 6 | 3 | 108 | 3 | 1 | ||||
培训不到位 | D | 6 | 3 | 7 | 126 | 3 | 1 | ||||
26 | 污水处理池 | 通风不良,易造成有 毒有害气体(甲烷、硫 化氢等)积聚。 | 中毒和窒息 | D | 6 | 1 | 3 | 18 | 1 | 1、在作业点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作业流程。 2、必须严格执行危险作业审批程序,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 3、作业前,应先通风,现场作业人员在佩戴好防毒面具、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的前提下,排净池内的物料;再检测,对池内硫化氢、氧气含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业;池口至少设两人进行监护,并能正确使用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防护用品。 4、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良的有限空间,应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换气次数不能少于3~5次/h。通风换气应满足稀释有毒有害物质的需要。作业时,操作人员所需的适宜新风量 应为30~50m3/h。 5、监护和救援人员应能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 6、作业时间超过30min时,必须重新进行池内气体检测。 7、作业结束后,清理干净池内工具、杂物,作业和监护人员签字保存记录。 | 0 |
高处滑倒坠落 | D | 6 | 1 | 3 | 18 | 1 | 0 | ||||
培训不到位 | D | 6 | 1 | 7 | 42 | 2 | 0 |
27 | 仓库管理 | 物品摆放不稳定、不规则 | 坠物伤人 | D | 1 | 6 | 3 | 18 | 1 | 规范摆放 | 0 |
物品损坏 | D | 1 | 1 | 1 | 1 | 1 | 严禁货架超重工作 | 0 | |||
货架摆放超重 | 坠物伤人 | D | 1 | 6 | 3 | 18 | 1 | 规范摆放 | 0 | ||
物品损坏 | D | 1 | 1 | 1 | 1 | 1 | 严禁货架超重工作 | 0 | |||
下班未关电源 | 引发火灾、爆炸 | D | 6 | 1 | 15 | 90 | 3 | 执行消防安全管理程序、火灾应急预案,加强监督管理 | 1 | ||
易燃易爆品未隔离存放 | D | 6 | 1 | 15 | 90 | 3 | 1 | ||||
28 | 叉车运输 | 物体摆放不稳定、不规则 | 挤压伤害 | D | 3 | 6 | 3 | 54 | 2 | 要求物体摆放整齐、稳定 | 0 |
叉车维护不良 | 人员伤亡 | D | 3 | 6 | 3 | 54 | 2 | 加强监督管理 | 0 | ||
29 | 产品发运 | 包装箱不合格 | 财产损失 | D | 3 | 1 | 15 | 45 | 2 | 使用合格包装箱 | 0 |
捆扎不牢或防护不当 | 产品损坏 | D | 1 | 1 | 40 | 40 | 2 | 捆扎牢固、加强防护 | 0 | ||
捆扎不牢 | 人员伤害 | D | 1 | 3 | 15 | 45 | 2 | 捆扎牢固 | 0 | ||
30 | 产品现场投运 | 指挥不当、交叉作业 | 触电 | D | 3 | 3 | 15 | 135 | 3 | 执行员工出差管理程序、产品调试检验管理程序,产品调试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 1 |
烧毁装置 | D | 3 | 1 | 15 | 45 | 2 | 0 | ||||
未带安全帽 | 人员伤害 | D | 3 | 3 | 15 | 135 | 3 | 1 | |||
未进行安全交底 | 人员伤害 | D | 3 | 3 | 15 | 135 | 3 | 1 | |||
31 | 车辆驾驶 | 安全教育不足、疲劳驾驶 | 车辆损坏 | D | 1 | 1 | 15 | 15 | 1 | 加强安全教育、执行车辆使用安全管理程序并加强监督管理程序 | 0 |
人员伤亡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
超速、酒后驾车 | 车辆损坏 | C | 1 | ||||||||
人员伤亡 | C | 1 | |||||||||
未按规定保养车辆 | 车辆损坏 | D | 1 | 1 | 15 | 15 | 1 | 0 | |||
人员伤亡 | D | 1 | 6 | 15 | 90 | 3 | 1 |
32 | 客户接待 | 疲劳、过度饮酒 | 身体损坏 | D | 1 | 6 | 1 | 6 | 1 | 加强自我控制 | 0 |
33 | 上下班途中 | 不遵守交通规则 | 人员伤害 | D | 1 | 6 | 7 | 42 | 2 | 戴好头盔、安全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 0 |
乘座非法营运交通工具 | 人员伤害 | D | 1 | 6 | 1 | 6 | 1 | 禁止乘座非法营运交通工具 | 0 | ||
35 | 电脑操作 | 长时间使用 | 身体损害 | D | 1 | 6 | 1 | 6 | 1 | 推广工间操 | 0 |
电脑病毒 | 数据丢失、工作瘫痪 | D | 6 | 6 | 1 | 36 | 2 | 执行公司网络管理规定 | 0 | ||
下班未关机 | 引发火灾 | D | 6 | 1 | 15 | 90 | 3 | 执行消防安全管理程序和火灾应急预案,加强监督检查 | 1 | ||
36 | 相关方管理 | 安全交底不全 | 人员伤害 | D | 1 | 3 | 15 | 45 | 2 | 执行相关方管理程序 | 0 |
安全意识不强 | 人员伤害 | D | 1 | 3 | 15 | 45 | 2 | 0 | |||
37 | 保密管理 | 涉密单机、存储介质上网 | 泄露机密 | D | 1 | 6 | 15 | 90 | 3 | 执行公司保密文件规定 | 1 |
涉密文件印刷 | D | 1 | 6 | 15 | 90 | 3 | 签订保密协议 | 1 | |||
不规范操作 | D | 3 | 1 | 3 | 9 | 1 | 规范操作 | 0 | |||
38 | 大型集体活动 | 食品不卫生 | 食物中毒 | D | 1 | 1 | 3 | 3 | 1 | 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就餐点 | 0 |
应急措施考虑不充分 | 加重损失 | D | 1 | 1 | 1 | 1 | 1 | 充分考虑应急措施 | 0 | ||
治安环境差 | 财产损失 | D | 1 | 1 | 3 | 3 | 1 | 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选择安全环境好的地点 | 0 | ||
人员伤害 | D | 1 | 1 | 7 | 7 | 1 | 0 | ||||
39 | 办公室工作 | 忘记锁门 | 物品丢失 | D | 3 | 1 | 3 | 9 | 1 | 门卫人员加强巡视 | 0 |
40 | 财务现金管理 | 卫生意识不强 | 细菌感染 | D | 3 | 1 | 3 | 9 | 1 | 提高卫生意识 | 0 |
违规存放大额现金 | 财产损失 | D | 1 | 1 | 3 | 3 | 1 | 严禁存放大额现金 | 0 | ||
41 | 办公楼宇安全管理 | 吸烟 | 引发火灾 | D | 10 | 1 | 2 | 20 | 2 | 执行消防安全管理程序和火灾应急预案,加强监督检查 | 0 |
消防器材摆放位置不正确 | 火灾事故扩大 | D | 3 | 6 | 7 | 126 | 3 | 规范摆放 | 1 | ||
消防器材失效 | D | 3 | 6 | 7 | 126 | 3 | 加强检查,及时对失效器材进行更换 | 1 | |||
不良人员擅自出入公司 | 财产损失 | D | 10 | 1 | 3 | 30 | 2 | 进出门刷卡、录像记录,执行门厅管理办法 | 0 | ||
缺少应急疏散通道方向标识 | 人身伤亡 | D | 3 | 6 | 7 | 126 | 3 | 制定配置应急疏散通道方向标识管理方案 | 1 |
42 | 银行取款 | 防范意识不强 | 资金损失 | D | 3 | 1 | 3 | 9 | 1 |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防范 | 0 |
43 | 档案管理 | 装订时操作不当 | 机械伤人 | D | 1 | 6 | 3 | 18 | 1 | 集中工作注意力 | 0 |
管理不善 | 资料丢失 | D | 3 | 3 | 3 | 27 | 2 | 规范管理、执行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 0 | ||
44 | 文书管理 | 不规范操作 | 泄漏机密 | D | 3 | 1 | 3 | 9 | 1 | 规范操作 | 0 |
45 | 食堂就餐 | 食品不卫生 | 生病、食物中毒 | D | 3 | 6 | 7 | 126 | 3 | 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查, 定期对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 1 |
填表: 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 |||||||||||
判别依据栏:A违反法律法规;B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C严重违规,重大隐患或企业主观确定;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 若判别依据为A、B、C或LEC法中C值≥40,风险级别为五、四、三级,“不可容许风险”填“1”否则填“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