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与时代发展和主流诉求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特质、群体层面积极环境的研究为当前教育教学和学习辅导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教育 教学
1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目前主要研究范畴有三个方面: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希望等;个体层面的积极特质,如自尊、勇气、创造力、乐观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环境,如责任感、乐于助人等公民美德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学校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美国积极心理学者认为,这种积极的技能在进入社会前就应该被教授,学校有承担这种积极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传统技能和积极心理教育(也有称之为幸福教育),积极心理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教育。我国中小学生每星期约有40~50 个小时在学校中渡过,他们的启蒙教育大部分在学校里完成。因此,学生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和相互影响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有很大影响。
2 当前中小学生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中小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辅导方面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技能教育为主和偏向问题的消极方面为中心的取向。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传统技能教学,或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只局限于把书本固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接纳程度;教师与成绩好、听话、担任班干的学生互动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学生,致使课堂参与机会的分配失衡;对所谓不听话、成绩不好的“差生”重视不足或消极评价,使部分学生看不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习惯从问题出发只关注偏向心理问题的消极方面,忽视了他们自身的积极力量。
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3.1激发学生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认知
研究表明,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会产生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认为,消极情绪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让个体在当时的情境下只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应对特定的环境。而积极情绪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在同条件下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而产生更多的思想,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
在教育中要重视激发学生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认知活动。因材施教,做好学生适应性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良好状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同时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素质的发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3.2注重学生个体层面的积极特质培养
在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和认知活动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和体验,并通过不断强化、迁移,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开发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潜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非智力因素培养、应试心理和自主学习辅导。引导学生对生活及社会积极事件的期望和对事件的积极解释风格,进行正确归因和正面期待,培养个人乐观积极特质,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及聪明才智,而不是运气好,将考试失败归因于题目难度高或没掌握好学习内容,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等。培养学生的自尊和希望,对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点特长。引导学生主动用积极的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形成具有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促使在今后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等等。
3.3营造教育群体层面的积极环境
个体的发展,既受个人特征的影响,也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合理的社会规范会促进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和学校氛围。在传授知识之余也要关心学生,经常与家长联系,挖掘家庭教育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 Luthans F.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6):695-706.
[3]励骅,李欣.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01:83-88.
[4]陈虹,李益倩.美国心理学家倡导的积极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4:19-21.
[5]魏晓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