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综合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48:01
文档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综合训练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综合训练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推荐度:
导读专题六人口与城市综合训练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综合训练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l-3小题。

1.A地区和B地区所在的地形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脉

2.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3.本区北部人口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率低           B.处于自然带的过渡地带

   C.人口死亡率高           D.自然环境生产力较大

我国某校高三(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

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

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5、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 

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

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

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6~8题。

6.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7.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          D.文化教育

8.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图是某地区某种人文景观的分布图。据此回答9~12题。

9.这张图的标题可能是(     )

A.乳畜带分布图    B.石油工业区分布图

C.城镇分布图      D.种族严重冲突地区分布图

10.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此类景观多分布于 (  )

 A.平原地区    B.高原地区

 C.崎岖山区    D.复杂的丘陵地区

11.影响图中景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开发时间的长短    B.宗教与军事

 C.气候与河流        D.自然资源与交通运输

12.下列与该景观所在国家无关的地理事物是(     )

 A.大片棉田        B.东南信风     C.大片绿洲     D.旱涝灾害

13.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 根据树桩年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沿④→①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B.靠P一侧枝叶茂密,水分较多

  C.靠P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D.靠P一侧光合作用强烈

14.下面的水系图中,反映地势低平的是(     )

当前,轿车正逐步进入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读下表判断15--16题。

15.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宜选择在  (     )

A.城市中心商务区          B.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

C.市区商业街              D.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

16.不同等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B.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C.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17—18题。

17.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

18.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潜水位等值线图,右图表示甲图中XY两地间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①地的地下径流方向是    (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向西     

C.自西南向东北          D.从北向南

20.在资源利用上,图中显示该地存在的问题是 (     )  

A.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盐碱化    

B.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沙漠化

C.滥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        

D.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得 3 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 1 分, 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21.在生活中,确定正午的准确方法是  (     ) 

   A.当地物体影子最短的时刻     B.当地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

   C.时钟指向12点的时刻       D.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刻

辽宁省气象台对“暧冬”制定的标准是:从前一年的12月到当年的2月,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高于30年的平均值0.5°C,就说明是暧冬。2006年冬季东北地区出现“暧冬”,据此判断下题。

 22.“嗳冬”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果树病虫害加重,小麦减产    B.春节期间到东北旅游观光的人数增加

    C.东北地区来年可能会出现春旱    D.会使水稻种植的北界南移

“大气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发生时天空长时间灰蒙蒙的;能见度极差。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深受其害。回答23-24题。

23.关于产生大气灰霾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燃煤和石油             B.夏季风的势力增强

     C.城市规模不断膨胀           D.植被破坏严重

24.为减少灰霾发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       B.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C.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D.集中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下表为我国几个城市1990~2000年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25--26题。

城市人口增长率(%)

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
-9.6560.1512.73
-12.7024.301.90
-16.2070.105.80
25.三城市近郊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中心地区环境质量较差       B.近郊现代农业的兴起

C.近郊大型工业的飞速发展         D.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

26.以下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城市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B.甲市近郊区人口增长数量高于其它两个城市

C.缓和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压力

D.近郊区和远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使该变化产生的重要因素

下图是巴顿给出的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平均效益,AC:城市人平均生活费用。分析回答27~28题。

27.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和对决策者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小城市规模分别是(     )

  A.Pl               B.P2           

C.P3               D.P4

28.我国学者研究后发现:①在我国统计所有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人均效益逐级提高;②单独考虑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发现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大就出现城市人均效益增加的情况。你认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对策应该是(     )

  A.大力发展特大城市            B.大力促进城市规模扩大

  C.不能仅仅考虑城市规模来制订城市发展的

  D.针对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下表是我国2005年成品油产量和市场缺口预测资料,分析回答29—30题。

地  区

汽油(万吨)

煤油(万吨)

柴油(万吨)

生产量消费量生产量消费量生产量消费量
华北区29075754187545995
东北区O444O55O881
华东区1309117340124524383360
中南区7103927027614382243
西南区O365O1210459
西北区0400O910704
29.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是   (     )

  A.大多呈现消费量小于生产量    B.西部地区资源短缺造成石油生产量小

  C.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      D.能源紧张的问题非常突出

30.我国为拓宽能源供应渠道应该   (     )

  A.加强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  

 B.与周边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合作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  

 D.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

31.(10分)右图提供了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试解释该国家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分)

(2)根据图I和图IV内容,分别分析该国的人口问题及原因。(8分)

32.(12分)右图是“天津市五大片安居工程分布及三环路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安居工程指由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1)从经济因素考虑这五大片安居工程选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与这些安居工程配套建设的还应有        区的布局与建设。(2分)

 (3)你认为在这五片居民区当中地价更高一些的是          居住区,试说明理由。 (8分)

3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分)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

材料2: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

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4分)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5分)    

34.(14分)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根据所提供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监测点分别为S11、S71、S72、S73。

材料二: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mg/m3)。

监测点样本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S117240.1620.0100.062
S717240.1780.0060.057
S727250.1780.0120.061
S737250.2200.0110.074

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比数据(%)。

监测点林地草地建筑用地裸地水体其他
S1138.614.1312.3311.2523.692.24
S7147.711.819.335.4325.734.03
S7251.810.659.867.7519.943.55
S7331.724.8316.9512.3714.151.93
材料四:S1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与主导风向(度)的关系曲线和月降雨强度与PM10月平均浓度的关系图。

(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

(2)分析S11点的6-7月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

(3)根据以上图文资料,简述甲城市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规律。(4分)

(4)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2分)

35.(12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    _____和    ____   。A城的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工业。(3分)

(2)B、C两城市之间的铁路线建成后,B城              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加。(2分)

(3)试评价F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分)

(4)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地区拟再建两条铁路线,请你帮助设计合理的线路,并在图中用规范图例绘制出来。(4分)

36.(17分)读两国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回答图示两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各具有的突出优势。(5分)

(2)简述两国人口分布的特点?(3分)

(3)A城与B城相比,城市问题哪一个更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甲图所在的大洲有世界最大的沙漠,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5)与乙国相邻的该洲另一农畜产品出口大国是哪国?(1分)

2007—2008学年度汕头市高三地理联考试题五参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BBADDABC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BADDCBCCD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ABACACBCADCDBCCDCDAB
31.(10分)

(1)人口迅速膨胀,增长快;产业结构不合理(2分) 

(2)I图 问题:人口增长迅速(2分)  原因: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2分)   IV图  问题:人口分布不平均(2分)  原因: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如地形、自然资源、交通、等)(2分)

32.(12分)

(1)距城市中心较远,低价较低(2分)

(2)商业(2分)

(3)华苑 (2分)      距市中心相对较近(2分),紧靠三环路,交通便利(2分),附近有绿地、水面,环境好(2分)

33.(15分)

(1)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4分)  

(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2分)

(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4分)

 (4)不能(2分)   因为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差,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3分)

34.(14分)

(1)S71点(2分)。原因:S71点生态环境保护好,植被覆盖率较高(1分);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1分),因此PM10的月平均浓度较低,空气质量好。

(2)S11点6-7月的PM10浓度较低(2分)。因为6、7月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即由海洋吹向陆地(1分),而S11点正好位于该城市的东南方向,此时由海洋吹来的风带走了大气中的一部分颗粒物(1分),故PM10的浓度较低。

(3)甲城市PM10浓度时间变化规律:雨季(夏季)PM10浓度较低(1分),旱季(春秋冬季)浓度较高(1分);空间变化规律: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PM10较低(1分),而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大的地区,PM10的浓度较高(1分)。

(4)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1分);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1分)。

35. (12分)

(1)B;  C;  棉纺织(3分)

(2)钢铁或机械(2分)

(3)优点:旅游资源丰富;与经济发达城市的距离较近。缺点:交通通达度欠佳。(3分)

(4)答案见图(从C城向北的铁路线,宜偏向E城,亦可设计为从C城至E城;从C城向

南的铁路线,为保护旅游区环境可到F城。)(4分)

36.(17分)

(1)甲国:气候炎热干燥,光热充足,太阳能丰富,石油资源储量大。(2分)

乙国:气候湿热,水量充沛,水能蕴藏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铁矿质优量大。(3分)

(2)两国人口地区分布都极不平衡(1分),甲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1分),乙国人口集中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带(1分)。

(3)A城(2分)。     A城市职能复杂,B城市职能单一(答人口数量、基础设施等可酌情给分)(2分)

(4)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域宽广;西海岸有加那利寒流的减湿作用;北部与亚欧相联系使东北信风从上吹来干燥气流。(每点2分,共4分)

(5)阿根廷  (1分)

2007—2008学年度汕头市高三地理联考试题五

答题卷

姓名     ______     座号         成绩 ____________      

一、二、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
三、综合题

31.(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32.(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2分) 

(3) 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3.(1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4.(14分)

(1)_______________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5.(12分)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4分)

36. (17分)

(1)甲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乙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_______________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文档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综合训练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综合训练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