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感悟生命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一直在告诉自己:“我不是草,我要开花!”于是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耀眼,白的花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蓝的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可这最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短的48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多情的诗人也许会哀叹:“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也许依米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可它偏偏生长在贫瘠的荒漠,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成长的环境。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所以我相信,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 )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 )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目。
(1)给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即使……也…… 只要……就…… 无论……都……
答案为:________
(2)解释词语。
香消玉殒:________
相形见绌:________
(3)在描写依米花的美的时候,用了( )修辞方法。(可多选)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偶
(4)在文中找出描写依米花拼搏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
(5)文中的“我”对生命的认识前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即使……也……
(2)像玉一样殒落,像花一样凋谢;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3)A,C
(4)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
(5)以前: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后来: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目。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也……”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把“红色的瓣”比作,熊熊燃烧的火焰”,把“白的花瓣”,比作“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把“黄的灿烂”比作“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把“蓝的”比作“那最美最美的天空”这是比喻。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即使……也……;⑵像玉一样殒落,像花一样凋谢;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⑶AC;⑷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⑸以前: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后来: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目。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铺,由于他们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苦地说:“哎!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五元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流着泪,悔恨地说:“我明白了……”
(1)在文中找出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价格便宜,货物又好。________
②形容气息微弱。________
(3)丈夫认为“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4)给短文的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我明白了________。
【答案】 (1)兴隆
(2)物美价廉;奄奄一息
(3)诚信。
(4)略
【解析】【分析】(1)红火的意思是形容旺盛、热闹。根据意思从文中选择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3)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补充句子:根据上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选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与它意思对应的词语。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这种类型的题,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所给出的内容,再确定要补充的内容,写好之后读读是否符合文义。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成功来自信誉
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这家公司不用马上拿出现金,只需在股东名册上签名就可以,这正符合当时摩根先生没有现金却想获得收益的情况。
不久,一家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会破产。股东们一个个惊慌失措,纷纷要求退股。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认为自己的声誉比金钱更重要。他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住房,低价收购了所有退股的股份,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
一时间,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名鹊起。
已经身无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为保险公司的所有者,但保险公司已经濒临破产。无奈之中,摩根先生打出广告:凡是再到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保险金一律加倍收取。不料,客户很快就蜂拥而至。原来,在人们心目中,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
许多年后,摩根主宰了美国华尔街金融帝国。而当年的摩根先生,正是他的祖父,是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始人。
成就摩根家族的并不仅仅是一场火灾,而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信誉。还有什么比让别人信任你更宝贵呢?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选自《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潮出版社)
(1)按要求写词语。
①“惊慌失措”的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②像“蜂拥而至”这样含有比喻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2)“声名鹊起”的意思是________。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名鹊起的原因是________。
(3)画线句换种说法:________。用反问这种句式来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
A.让人更容易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B.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C.为了让句子变得更通顺,上下句联系得更紧密。
(4)你怎样理解“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这句话?说一说。
【答案】 (1)束手无策;惊慌失色;暴跳如雷;胆小如鼠
(2)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他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住房,低价收购了所有退股的股份,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
(3)没有什么比让别人信任你更宝贵;B
(4)只有你讲信用,别人才能信任你,才会帮助你,才会照顾你的生意,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相信你的人越多,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解析】【分析】(1)①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②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第二空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⑴示例:束手无;惊慌失色;暴跳如雷;胆小如鼠;⑵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他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住房,低价收购了所有退股的股份,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⑶没有什么比让别人信任你更宝贵;B;⑷示例:只有你讲信用,别人才能信任你,才会帮助你,才会照顾你的生意,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相信你的人越多,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点评】(1)①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②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2)第一空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第二空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X射线的发现(节选)
15年11月8日晚上,伦琴离开实验室回家时想起忘了关电源,便转身回实验室。忽然,他看到桌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张感光纸。
伦琴知道,感光纸( )受到光照时,( )能放出幽幽的冷光。可是,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
伦琴注意到放电管外面包着厚厚的黑纸。“就算是放电管发光,也不会穿透黑纸呀!”伦琴感到疑惑,“难道说,放电管放出了能穿透黑纸的射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从那以后,伦琴整天守在实验室中,白天黑夜地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放电管确实能放出一种神奇的射线。这种射线( )能穿透黑纸,( )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伦琴把这种奇妙的射线叫做X射线。
其实,早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17年前,法国的克鲁克斯就注意到,照相底片放在放电管旁边会变模糊。他以为是底片没有包好而漏了光,把这个现象放过去了。美国的古兹皮德也曾看到,使用放电管后照相底片会发黑,他也没有理会这个现象。后来,德国的勒纳德观察到在放电管附近出现了冷光,但是他也懒得去理它。所以,他们都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
(选自《重大发现 见证人类前进足迹》,光明日报出版社)
(1).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伦琴知道,感光纸________受到光照时,________能放出幽幽的冷光。可是,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
②这种射线________能穿透黑纸,________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2).“水落石出”的意思是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B. 表示列举同类事物词语的省略 C. 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4).仔细读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 “穿透”后面的事物能换一下顺序吗?为什么?
(5).除了伦琴之外,还有谁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为什么和X射线的发现擦肩而过?
【答案】 (1)只有;才;不仅;还
(2)比喻事情终于大白
(3)B
(4)“穿透”后面的事物不能换顺序,因为后面的事物是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排序能显示出X射线的威力很大。
(5)除了伦琴之外,还有克鲁克斯、古兹皮德、勒纳德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是因为粗心才和X射线擦肩而过的。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只有……才……”;②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故选“不仅……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做题多读,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步去分析句子。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⑴只有;才;不仅;还;⑵比喻事情终于大白;⑶B;⑷“穿透”后面的事物不能换顺序,因为后面的事物是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排序能显示出X射线的威力很大。⑸除了伦琴之外,还有克鲁克斯、古兹皮德、勒纳德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是因为粗心才和X射线擦肩而过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盛开在废墟上的花朵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旧楼房。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新路久久没能开工,旧楼房的废墟晾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发现在这一片废墟上,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
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这里的,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丧失了生长发芽的机会。而一旦见到了阳光,它们就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这时,不要心灰意冷,不要轻易言败。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那“一缕阳光”。一旦有了阳光照耀,定能萌发出新的生机,绽放出新的美丽。
(1)仿照例子,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________楼房 ________机会 ________难关 ________生机
(2)照样子,写词语。
勃勃生机(AABC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一群________来到伦敦发现在________。
(4)为什么说“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从文中找出依据,用“________” 画出来。
(5)“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那‘一缕阳光’。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拆除;丧失;度过;萌发
(2)皑皑白雪;熊熊大火;翩翩飞舞
(3)自然科学家;废墟上长出了野花野草
(4)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这里的
(5)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冲破阻碍,闯过难关,看到明媚的阳光。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此题从结构上看是“动词+名词”。
(2)从给出的词语“勃勃生机”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⑴拆除;丧失;度过;萌发;⑵示例:皑皑白雪;熊熊大火;翩翩飞舞;⑶自然科学家;废墟上长出了野花野草;⑷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这里的。⑸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冲破阻碍,闯过难关,看到明媚的阳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6. 题目一:
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真好;邀三五好友,骑上单车,到郊野骑游,真好;静下心来品茗读书,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好;在家里和亲人聊天畅谈,那份温馨甜蜜,真好……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补充题目,以“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字数在600字以上。(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有梦想真好
曾经的我高傲而冷艳,如今的我孤独而寂寞,人们称我为“仙人掌”,但他们不知道我曾经的美丽,也不知道我为此几乎抛弃了一切,除了我的梦想……
森林茂密,我生长在一棵高大的树下,阳光透过树叶洒向地面,温暖笼罩着我。我享受着这一刻的温暖,纤细的腰肢随风摇曳,一身华裳也翩翩起舞,浓郁的芬芳萦绕身旁,硕大艳丽的花瓣、嫩黄的花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树小草为我鼓掌,飞过的鸟儿驻足歌唱,我陶醉其中,心灵的小溪,在森林里尽情流淌。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平静而快乐地生活,直到死去,可我并没有那么幸运。
看到伙伴们一棵棵倒下,我感到惶恐和不安,我努力蜷缩,但还是被猎人发现,带离了森林。在猎人家里,我无法重现昔日的容颜,挺拔纤细的腰肢无力地低垂下来,我感到自己离死亡已经不远……
猎人要搬家了,我被遗弃在沙漠上——我曾经的家。太阳炙烤着我,狂风擦过我的身体,我只得将根深埋地下……
沉睡了许久,我感到有了些许温暖,便竭力向上,刺破黑暗,冲出沙层。或许我是幸运的,至少我活了下来。活着就要有梦想——在这片沙漠上,我要屹立,我要开出无与伦比的花,重现我昔日的风采!
适应的过程是痛苦的,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但我无怨无悔。
告别纤细的腰肢,褪去华丽的衣裳,满身芬芳全部消散,只留下一身暗绿和拒人千里的利刺。没有鸟鸣,没有同伴,我只能拼命从地下深处汲取营养,独自一个在这荒漠之中竭力生存。因为我知道我必须活下去,我不求他人的赞赏,我只为今生的辉煌,我还有梦想!
经过的鸟儿嘲笑我的丑陋:肥硕的身体、光秃秃的枝干、令动物远离的尖刺。我默不作声,冲着天空微笑: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见证奇迹!
点点滴滴的积累,胀大了我的身体,突然迸发的花朵让我欣喜若狂。鸟儿飞过,震惊地望着我,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但我知道我还要继续奋力生长,用花儿彰显我生命的辉煌!
花儿在我头顶上绽放,根在我身下延伸,太阳炙烤,狂风怒号,沙土袭来,我坦然面对。你们遮不住我的辉煌,因为有梦想真好!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补充完整题目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同学们有自己比较丰富、细致的生活经历或者见闻,可以抛开提示中的词语,填入自己想好的词语。但如果不加考虑随便想一个词就填上,那就不容易写好,如填入“习惯”“微笑”“幸福”这类词语,就会使题目外延宽泛,写作时不好把握。在准确把握题旨的前提下,要选取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烈的事情来写,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只有写出具有个性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并从中生发出富有哲理的感悟,升华“真好”这一文旨,才能够“出新”。写叙事作文时,要写出事件经历的具体过程,特别是事件的高潮,最激动人心最触发情思的地方要写出特色来,写得鲜明。可以边叙边议,在具体的事件经历中适时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借景抒情,在景色环境的渲染中显露自己的心情。同学们在构思中要巧妙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重表达的生动性、条理性。再次,叙述角度上要从小点切入,以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最后强调一点,要注意正确立意,突出“真好”这一主题,选取正面的、个性化的素材,发掘其积极意义。
7. 半命题作文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记忆深处的 ”。题材自选,内容自定,不少于600字。
【答案】记忆深处的那些过往
有许多东西被埋在记忆里,无需刻意,也会对时想起。
整理东西时又翻出了那本毕业照,里面的人都在笑,笑得很开心,很快乐,无论是浅浅一笑,还是开怀大笑,都是最纯粹,最美丽的这些笑,勾起了我对那段美好的难忘的时光的回忆。
中学的时候每天都是最新的,从来没有过重复,记忆里,有个家伙是班里比较顽皮的同学,爱打听消息,在一群女生中用“八卦新闻”换取“酬劳”——零食。比如某某谈恋爱啦,对象是谁啦,今天语文老师用的什么新香水啦,等等。他老是坐在桌子上,拿很得瑟的眼神望着我们。他那故作高冷的样子,惹恼了我们,我们一起把他从桌子上拖了下来,他毫无防备,惊叫着,相一只受惊的鹿。还有一个家伙在下面看漫画,那是漫画是“”,偷看漫画需要技术,不知是谁喊了一句班主任来了,吓得她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全班哄笑。其实,老师现在还在办公室里,悠哉悠哉的喝茶呢。
这样的事多的像沙漠的沙子一样,数不胜数。现在回想起嘴角的笑,渐渐如什么都未加的咖啡般苦涩。
那时,我们似乎每天都在笑,甚至每秒都在笑笑得灿烂无比。唯独有一天我们笑得很勉强,甚至有人笑着笑着都哭了,互相祝福,互写毕业留言册,但其中暗含悲伤,老师祝福我们在那目光中话语中,无不包含着不舍与关怀。
来外地以后,当年的笑早已不复存在,很怀念怀念当时,怀念老师怀念同学。虽然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联系,但那些过往一直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无论我走多远,那些笑声都陪伴着我一起经历未来的人生。
【解析】
【详解】
关键词是“记忆深处”,能让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游戏或者是一场表演等等。如写你“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也许小到没人知道,独人忧怜;也许大到叱咤风云。众所周知。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社会上需要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含着人间最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涵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如果写物或景,要写出这件物品这道风景对你成长的意义。由此看来,标题横线上的所填内容还是相当广泛的。
【点睛】
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与“非”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8. 作文。
请以“总会想起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从他、她、它中任选一词,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总会想起那张笑脸
你的笑容,浅浅淡淡的,似春日的一抹暖阳,在微风中绽放。
凛风中飘飞的雪花伴着瑟缩的枯叶轻扬慢舞,空荡的街畔便油然多了一份寒冬中蛰伏的缱绻思绪。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人群中,总是第一个看见你。你踮起脚尖,眼底满是藏不住的焦急。忽而,我抬眼,瞧得痴痴;你垂眸,笑得浅浅。整日的疲惫仿佛烟消云散。我飞快地向你扑过去,你笑着抱住我,眸中荡漾着似水般的柔情,接过我的书包。刹那间,我怔住了,任漫天飞雪染白我的头发。你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橘子,这手啊,真凉,冷了我的身,冰了我的心。橘子却是温热的。我轻轻将橘子放入口中,暖了我的胃,甜了我的心……而你,依旧是那般浅然,眸光熠熠,眉眼弯弯。
一角青山,笑意似水涟涟。
油锅烧得正旺,火苗欢快地跳跃,恰如你的心跳般。晓风卷着杏花香,浅阳暖暖的撒在你身上。墨丝随意地披散在肩头,双眸染着浅浅的倦意。你恬静的脸上,晕出几抹淡淡的粉红。刚到家,桌上就已摆好了香气扑鼻的饭菜。氤氲的香气蒸腾飘散,在发梢间弥漫。你俯首支颐,一脸满足地看着我,阳光映入你清澈的眸子,笑意绽放得浅浅。清澈的眼眸深邃平静,似一潭无波的水,含着铺天盖地的柔情,紧紧包裹着我的身形。
你是人间四月天,笑颜明媚了万水千山。总会想起你的笑脸,忘不了那扣人心弦,忘不了那柔情万千。
不必埋怨冬是那么的无情,洒落满天寂寞的飞絮,心中依旧有缕无言的温情。
梧桐树下,看落叶翩飞,时光流淌。在旖旎的春光里,怀念有你的四月天。
浅笑嫣然,笑看往事如烟。总会想起你的那张笑脸,将温暖和希望深深藏在我心间。
【解析】
【详解】
作文标题“总会想起 ”。补题最为关键,“总会想起”什么?自然、社会时时处处都有着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整个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自然界的一抹夕阳,一朵野花,一丛杂草,一眼山泉,一丝细雨,一缕春风……家庭中父母关爱我们的一个眼神,学校里同学、老师的一举一动,就是社会中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都能让我们“总会想起”。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一个个的故事,一段段的经历,就如同一串串的珍珠,一朵朵的玫瑰,点缀我们的情感世界。为什么这件事“总会想起”?因为这件事让“我”高兴、伤心、害怕、恐惧、震惊、激动、骄傲、幸福、尴尬、失望、后悔、懊恼、受到启发和教育等。所以一定要把这些“总会想起”的原因写出来。横线处可填“那一幕”“那场景”“那张照片”“那个人”“那眼神”“那片夕阳”等。
【点睛】
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与“非”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小草感谢露水的滋润,因为露水使它更加鲜绿;雄鹰感谢蓝天的包容,因为蓝天使它自由翱翔;大树感谢小鸟的陪伴,因为小鸟使它不再孤单。漫漫人生路,前方总是无穷无尽的黑暗,但也总有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我,要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从我牙牙学语到我步入初中的学习殿堂,你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人生道理,更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你教会我的,是宽容。那一次,我和弟弟闹翻了,这场争吵却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引起的——弟弟在我新买的本子上乱涂乱画。你见了,不仅不去责骂“肇事者”的弟弟,还把我拉到一旁,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你要学会宽容,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总会与别人闹矛盾,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请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宽容,原谅、理解别人,你总会有所收获的。”我听了,开始为自己刚才的冲动感动惭愧,并把那本本子送给了弟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类似的事情,我总会想起你说的这一番话,学会宽容。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你教会我的,是知足。那一次,一个很平常的夜晚,全家人照样端起碗筷,开始吃饭。那一天胃口不好的我,觉得鱼有腥味,菜有苦味,挑剔个不停,反复地把你夹入我碗里的东西放回原位,不想吃,嘴里嘟囔着:“我要吃红烧肉。”你一直怒视着我,却一言不发,最后,我妥协了,乖乖地把碗里的东西吃完。第二天,你带我去街上散步,路过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正值中午,那些工人们正停下来吃午饭,我一看,一些硬硬的饭,配着大白菜和咸榨菜,连汤都没有,只能喝白开水,可他们依旧吃得津津有味的。忽然,我明白了昨天饭桌上你的用意。你让我明白了:要学会知足,不要太过贪婪,都说“知足常乐”,只有知足,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感谢你,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你教会我的,是信任。那一次,我买了一支新笔,我最好的朋友见了就对它爱不释手的。晚上回到家,我却发现我那支新笔不翼而飞了。这时我突然想到今天早上我最好的朋友对那支笔十分喜爱,就怀疑是她偷了我的笔。想到这,我不禁怒火中烧起来。妈妈见了,问清了事情之后便对我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既然是最好的朋友,就应该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果然,第二天,我仔细地在我座位旁找了找,终于在桌角旁找到了那支笔,它安然无恙地躺在那里,并没有丢失。
感谢您,我亲爱的妈妈,纵然前方的迷途再黑暗,您也会为我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感谢您,我亲爱的妈妈!
【解析】
【详解】
作为标题“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我提灯的人”就是指“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的人。选材: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导,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细节:那句话,那声呵斥,父亲的目光,奶奶的小菜,爷爷的笛声,妈妈的微笑……这些皆可入文。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写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写什么人。谁对你影响最大,谁对你帮助最大就写什么人。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只有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才能有生活,有东西可写。
【点睛】
比喻类作文特征。1、隐喻性:比喻类作文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外观之内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2、象征性:有的题目是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3、立体性:比喻类作文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多了可挖掘的层面,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