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壮丽的祖国山河”,单元训练重点是“感受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训练的典型文章。它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是让学生在感受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学好本课,会为完成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介绍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册书的地位和作用:此文有利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感悟组段方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同时,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感。
2、课标对本课的要求
图文结合认读本课生字,能写好本课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然而,准确地运用词语和恰到好处地表达对于刚入三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经验的阶段,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
三、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选择背诵课文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象的一段;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分析核心主线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这一核心主线展开。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1、识字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2、教学方法上的读与思相结合,坚持“合作探究”的原则;3、学生能力上的读与说相结合,坚持“整体提高”的原则;4、课程整合上的语文与艺术、语文与科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坚持“学科整合”的原则。
五、教学环节分析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单元导入
(1)出示单元知识树,介绍本单元主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及学过的相关内容。引出本课课题。
(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读了学习目标,你们能完成吗?(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回顾课文,快速浏览一篇课文,回顾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孩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本课的导学要求:、(自学)边读课文边画一画每个季节作者观察了哪些景物,找出最能代表这个季节特点的语句读一读。(群学)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理由。
2、同学们在清楚学习要求后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四)重点研读,品悟赏析
1、作者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介绍的,我们也按照这种的顺序汇报好吗?哪个小组愿意交流春天。
(1)、春天来了,看“春天来了,——”,课后题中说“抽出”一词用得好,抽出是什么意思啊?
(2)、换成“长出”行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3)、真会读书!抽出是长出的意思,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这样用词造句更准确、更生动。
(4)、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下。
(5)、“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一些,“抽出”写出了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一些。谁再来试试。
(6)、来看看春天的其他景物。(师边出示课件边解说)
(7)、端起课本,边想象画面边美美地读一下吧。
2、当我们还沉浸在春天的美景时,小兴安岭的夏天悄悄地下来了。哪个小组愿意交流夏天?
(1)、一起来看一下,你看到什么样的树木?
(2)、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的?你觉得作者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
(3)、“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树木旺盛的长势和森林 的茂密,应读得欢快些,“封、遮、挡”用词准确、生动,感染力强,读的时候应加重语气。谁再来读一下。
(4)、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5)、再来看看夏天的其它景物,边欣赏画面边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文的2、3、4、5自然段结构和写法都相似,请同学们按小组自学秋冬两段。
4、看课件提示各小组自学。
5、出示课件,理解重点语句。
6、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过了小兴安岭的四季。四季的景物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
7、难怪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说“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引读。
8、小兴安岭树木葱茏,野花盛开,即使到了冬天也是雪花飞舞,银花满地,难怪作者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小兴安岭—”引读。
(三)拓展习作,单元回归
1、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过了小兴安岭的四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什么收获。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
2、孩子们你们的家乡美吗?运用学到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自己心中的家乡吧!
六、教学效果分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个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这样针对这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施教时我以情感为主线构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流程,避免了一味的说教和灌输,文本中写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的词语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我在施教的过程中,在和学生平等交流中,有机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融合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感情这个平台,让能力因感情有了动力,让方法因感情有了灵性。在整个课堂中真正地实现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轨。”当然,通过新课标的引领,通过新课堂的实践,我终于明白了: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是我们语文同仁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更是我们语文同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存在的不足: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还缺乏深入,虽然,我努力地把重点的词语作为了我这堂课的支撑点,但是这咬文嚼字的深度还不够,字斟句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略显浮华、浅薄。二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也不能含糊,应该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这样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才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三是忽略了质疑问难的过程,有道是: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就会有更多的感悟,有思才有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