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作为财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怎样合理利用好有限的财力资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或许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我认为地方财政支出中存在一定的自利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各地区财力差距仍然过大,怎样运用有限的财力资源更高效的提供公品是各地的当务之急。在公品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民生息息相关,是体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民生类公共品的供给属于地方的职责,然而,由于我国地方的职能定位的不到位现象,公品的供给存在普遍的短缺现象。 地方需要在有限资金约束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发展经济的同时提供公品。在现实中,对地方的行为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考核,并成为决定升迁调转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考核指标大体是一些更容易观察的项目,如: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且经济增长对于地方来说,相当于增加了可支配的资源。
不同的地方出于不同的价值衡量,会有不同的支出偏好。即使是拥有相同财力的地方,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异。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够适当减少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水平。尽量避免间支出的攀比现象,控制行政管理开支,把更多的财力资源用到公共。
结论及建议
地方财政竞争使地方忽视公品的供给,而地方的这种支出偏向将会降低居民的福利水平。地方的公共化转型就是要求地方回归其应有身份,逐步减少和退出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纠正当前地方的支出偏向。设法吸引民营经济投资,将原来由投资经营的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的投入则主要集中于民生类公品和服务,如教育、卫生、社保、环保和公共安全等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软环境。此外,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也是地方公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要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公共服务共享的理念,在地方公品和服务供给中,采取共享服务模式,提高公品和服务的质量, 降低公品和服务的成本;二是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对的公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行科学的考评,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公品和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