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支配收入与纯收入存在多方面差异。
从概念上看,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反映了居民实际能用于各种开支和储蓄的能力。纯收入是指扣除相应成本、费用等后的收入余额,不同领域有不同内涵。
计算方式也不同。可支配收入的计算,需在居民总收入基础上,扣除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等转移性支出后得到。以工资收入者为例,月工资减去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等,剩余部分就是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在企业领域,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费用、税金等后的余额;在农业生产中,是农产品销售收入减去种子、化肥等生产成本后的收入。
两者反映的经济意义有别。可支配收入侧重于体现居民实际的消费和储蓄能力,对分析消费市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意义重大。比如,可支配收入增加,往往会带动消费升级。纯收入更多从生产经营角度,衡量主体在扣除成本后的实际收益,有助于评估生产经营效益和可持续性。例如,农民纯收入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益提升。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