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这一说法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和文化传统,而不叫“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的原因如下:
易经卦象的象征:
易经的每个卦都分为6个爻,其中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卦象的中间位置,象征正道和大道。因此,“不三不四”意味着某人或某事物偏离了正道或大道,有不务正业之意。文化传统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和“四”都富含美好寓意。古人认为“三”代表天地人三才,宇宙中的三大元素;而“四”则多含有周全、称心、事事如意之意,如四书、四诗、四君、四大美女等。正因为“三”和“四”在传统文化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礼赞,所以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和行为便被斥为“不三不四”。语言习惯与传承:
“不三不四”这一说法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如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全传》和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均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三不四”逐渐成为了固定的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中,形容那些行为不端、品行不正的人或事物。综上所述,“不三不四”这一说法的形成与易经卦象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以及语言习惯与传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