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现象与农历历法的编排规则有关。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既要考虑太阳的运行规律,又要兼顾月亮的阴晴圆缺。其中,朔望月的长度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确定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天。
为了使农历月份与季节变化相适应,农历会设置大月和小月,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 天。而确定某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需要根据朔望月的实际长度以及“朔”的时刻来推算。“朔”指的是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的时刻。农历规定,每个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
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整数,有时大月和小月的分布会出现变化。如果某个农历年份中,腊月初一到下一年正月初一之间刚好只有29天,那么这一年就没有大年三十,只有腊月二十九。未来5年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朔望月长度和农历编排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大年三十“缺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