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十二种形态及其名字包括: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月亮的主要形态是八种,而非十二种。这些形态是随着月亮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形成的。
新月:当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明亮部分,这被称为新月。
峨眉月:新月过后,月亮的明亮部分逐渐显现,形似峨眉,故得名峨眉月。
上弦月:月亮继续旋转,当它与太阳的夹角达到90度时,我们能看到月亮的一半被照亮,这就是上弦月。
凸月:在上弦月之后,月亮的明亮部分继续增多,形状变得更加凸起,这就是凸月。
满月:当月亮与太阳完全相对时,整个月亮都被照亮,形成满月。
残月:满月过后,月亮的明亮部分开始减少,形状类似于凸月但过程相反,被称为残月。
下弦月:月亮继续旋转,再次与太阳形成90度夹角时,我们看到的是下弦月,此时月亮的另一半被照亮。
至于其他可能的月亮形态名称,如亏凸月、蛾眉月等,它们可能是某些地区或文化中对月亮形态的特定称谓,但在普遍的科学分类中,通常将月亮的主要形态划分为上述七种或八种。此外,月亮还有许多别称,如孤光、夜明、玄度等,这些名字多来源于古代文学和神话传说,为月亮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