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后来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及各部的次官,相当于副司长,其级别在郎中之下,主事之上。
员外郎这一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作为各司的次官。这一制度在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沿袭,虽然具体的职责和权限有所变化,但员外郎的基本地位一直未变。在清代,员外郎甚至成为了六部及一些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中的高级官员。
尽管员外郎的品级不高,但他们在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并协助上级官员进行工作。此外,员外郎还有机会晋升为更高级别的官员,如郎中或知府等。
总的来说,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其专业知识和行政能力为各朝代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