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钟楼始建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
这座钟楼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长堤路20号海甸溪畔,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还承载着海口文化的象征意义。其由商人周成梅发动海外侨胞集资捐建,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钟楼设计,于1929年顺利落成。
钟楼的建筑风格浓厚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响,顶层楼高达28米,采用6层钢盘混凝结构。大钟设置在顶层,使用上海555牌电子钟,四边钟面由直径2米的塑料块构成,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每30分钟报时一次,通过扩音器和4个大喇叭播出电子音乐。
此外,海口钟楼还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是清代海口通商的重要标志。在2012年和2015年,它分别被海口市人民政府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