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和乐”的准确写法应为“磨喝乐”,它源于梵文音译,原本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祇——摩睺罗神,即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也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在传入中国后,磨喝乐的形象由原本的蛇首人身演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
在唐宋时期,人们开始借其名制作土木偶人,在七夕节时供养,以此祈求生育男孩和多子多福。特别是在两宋时期,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并借此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其当时的流行程度,可与现代的芭比娃娃相媲美。
此外,磨喝乐不仅是供奉的祭物,后来还逐渐演变为儿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以说,磨喝乐信仰文化的融入,为七夕节的乞巧风俗增添了生殖崇拜的文化色彩。
总的来说,“摩和乐”即“磨喝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木偶人形象,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