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饮用水:储备每人3天基本饮水需求,至少3升/人。
2. 方便食品:储备每人3天基本食物需求。选择体积小、热量高的食品,如巧克力、肉类罐头、压缩饼干等。
3. 灭火器和灭火毯:灭火器用于初起火灾的扑救,灭火毯可披覆在身上逃生或用于扑灭小型火源,起隔离热源及火焰作用。建议将灭火器存放于灶具附近的明显位置。
4. 呼吸面罩:每人1个。建议将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存放于房门等逃生必经处的明显位置。
5. 手电筒:防水防爆手电筒。定期充电或更换电池,并建议存放在床头。
6. 多功能小刀:带有刀锯、螺丝刀、钢钳等组合功能,质量过硬。建议存放在应急包内。
7. 收音机:用于接收应急广播。定期充电或更换电池,并建议存放在应急包内。
8. 救生哨子:建议选择无核产品,可吹出高频求救信号。建议存放在应急包内。
9. 外用药品:包括止血粉、止血贴、纱布绷带、棉球、碘伏棉棒等,用于处理伤口、消毒杀菌。建议存放在应急包内。
10. 消毒湿纸巾:用于个人卫生清洁。建议存放在应急包内。
11. 医用外科口罩:用于病毒防护。建议存放在应急包内。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多地发布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成都市武侯区早在今年2月就已发布此类清单。该清单分为基础版和扩充版,基础版包括应急物品、食品、工具和医疗箱等,扩充版则包括水和食物、个人用品、逃生自救求救求助工具、医疗急救用品和其他物品等。此外,成都市还参与了家用防灾应急包的标准制定。在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发现国内缺乏家用防灾应急产品标准,并率先开展防灾应急包标准化研制工作,为应急物资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该标准已于2019年5月1日起实施。
储备家庭应急物资的原因在于有备无患。虽然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由于疫情、极端天气、突发自然灾害等因素,可能会出现结构性、暂时性的短缺。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家庭进行应急储备显得尤为必要。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能够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地震后的逃生和救援中,自救占70%,互救占20%,公救仅占10%,因此逃生自救至关重要。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家庭应急包已得到广泛普及,配备率高达70%以上。在日本,这一比例达到90%,而在中国,家庭应急包的配备率仅为5%。家庭应急包在事故灾害发生时,尤其在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到达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的“黄金救援期”为自救和互救赢得宝贵时间,减轻危害,保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