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官名:司空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始于西周时期,与司徒、司工并称为“三有司”。
2. 大司空职责:大司空是军政与军赋的高级官员,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是朝廷的重要大臣。
3. 历史变迁:在西周时期,司空在金文中称为司工,负责水利、营建等事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也多设有司空一职,掌管工程。
4. 汉朝变革:汉朝初期并未设置司空官职,直到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其职责与周代司空不同。
5. 清朝称呼:清代官员喜欢使用古称,将吏部尚书称为太宰,侍郎称为少宰;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农、大司徒、计相,侍郎称为少司农、少司徒;礼部尚书称为大宗伯,侍郎称为少宗伯;刑部尚书称为大司寇,侍郎称为少司寇;兵部尚书称为大司马,侍郎称为少司马;工部尚书称为大司空,侍郎称为少司空。
6. 治水责任:根据《史记-本纪-夏本纪》的记载,尧去世后,帝舜询问四岳谁能继承尧的事业,众人都推荐伯禹为司空,负责治水。
7.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大司空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8. 官职废除:自元朝以后,司空官职被废除,但习惯上仍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
9. 职责扩展:司空的职责扩展到了礼仪、德化、陪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