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华侨与侨胞的对象区分:华侨指的是那些在国外定居且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这个群体不包括那些临时出国工作、学习、访问或旅游的人员,也不包括中国国家派驻国外的公务人员。对于那些已经取得或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他们被视为外国公民,而不属于华侨范畴。华侨这一概念特指中国人。
2. 华侨与侨胞的来源差异:华侨这一术语是指那些在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其中,“华”代表中国的古称,“侨”则意味着在他乡的寄居或客居。在中国古代,那些在他乡居住的人被称为“侨人”或“侨士”。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国外,“华”和“侨”这两个词开始联合起来,用来指代那些在外国寄居的中国人。1878年,清朝驻美使节陈兰彬在一份奏章中首次将中国公民在美国的居住者称为“侨民”,从而使“侨民”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称呼。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到了1904年,清政府的外务部在一份关于在海外设立领事馆的提案中提到了“华侨”,从此这一词汇广泛用于指代海外的中国人。中国侨胞主要来源于广东和福建两个省份。
3. 华侨与侨胞的归属差异:华侨是指那些在国外居住但保留中国国籍的人,而侨胞则是指那些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同胞。侨胞这一概念包含了华侨,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术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