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雨时节,鲅鱼跃出水面,老丈人看到后露出笑容。这是一句流传在青岛的民谣,“谷雨到,鲅鱼跳、丈人笑”,意味着每年春季开海后,女婿会送给丈人新鲜肥美的鲅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青岛崂山沙子口,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感激和孝顺之情。关于送鲅鱼的具体起源,现已无法考证,只知道这是一个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孤儿小伍被收养,后来与老人的女儿结婚。在一年春天的谷雨前后,老丈人临终前希望吃一条春天的鲅鱼。但由于风大浪急,小伍打回来的鱼时老丈人已经去世,未能满足他的愿望。因此,小伍每年都用鲅鱼来祭奠老人。这个故事的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在我幼时的记忆中,每逢谷雨前,我姥姥总是给我讲这个故事作为睡前故事。
在青岛的传统中,给老丈人送鲅鱼是一种仪式和规则。这个过程包括“送鲅鱼”和“吃鲅鱼”两个环节。送鲅鱼是女儿和女婿表达对长辈的孝敬之意,而吃鲅鱼则是长辈对小辈的祝福和厚爱。在吃鲅鱼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年上门的新女婿,必须要有茼蒿和豆腐炖鲅鱼块。茼蒿谐音“同好”,豆腐谐音“都福”,这寓意着长辈祝福小辈“百年同好”和“全家福寿安康”。在吃鱼时,小辈们需要恭恭敬敬地等待长辈先动筷(老家称为“见鲜”),然后说一句“好,都吃吧”,小辈们才能开始动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