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卵生动物
卵在体外发育成新个体,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来源于卵黄。与胎生动物相比,卵生动物的卵通常较大。这类动物会产卵,或是将受精卵排放到外部环境,如土壤中(例如蝗虫、龟、某些蛇类),树皮空隙中(如蝉),或水中(如鱼、蛙等),然后在太阳辐射热的作用下孵化成幼虫或幼体。
2. 胎生动物
胎生动物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母体。胎生动物的受精卵通常很小,且卵黄质较少。受精在母体的输卵管上端完成,随后胚胎发育并移动到子宫,在那里嵌入子宫内壁。通过胎盘与母体相连,胚胎吸收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当胎儿成熟时,通过子宫收缩将其排出体外,形成一个独立的新生命。除了鸭嘴兽和针鼹之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3. 卵胎生动物
卵胎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但所需营养物质大部分来源于卵黄。这类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的生殖道内停留,依靠自身的卵黄质发育成幼体。成熟后,母体的生殖道收缩将幼体连同卵膜排出。因此,卵胎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孵化成活率比卵生动物更有保障。部分鲨鱼、孔雀鱼和大肚鱼等动物实行卵胎生。
需要注意的是,胎生动物不仅限于哺乳动物。例如,人、猫、狗都是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哺乳动物具有许多独特特征,如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恒温、提高繁殖效率、增强食物获取和处理能力、体表有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确保了它们后代的成活率以及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发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