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人体内部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它的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MRI中,常用的原子核包括氢(1H)、硼(11B)、碳(13C)、氧(17O)、氟(19F)和磷(31P)。最初,这项技术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但到了1980年代初,随着它在医学领域的新应用被广泛认识,开始更多地被称为MRI。
MRI能够提供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例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和化学位移等。与CT、超声、PET等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因其多样的成像方式和复杂的成像原理,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MRI技术的发展始于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独立地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发展了一种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从而能够重建出人体图像。
MRI与CT等其他断层成像技术相似,都能显示空间中某种物理量的分布,如密度。但MRI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获取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包括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与PET和SPECT相似,MRI成像的信号直接来自被成像物体本身,因此可以说它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技术。不同的是,MRI无需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即可进行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