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瓜,那份最质朴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地鲜明,唤起了心底深处的怀念。记得曾经的秋日,我置身于宁静的乡村,眺望东方,田野里一块块深绿色的西瓜地,随意地铺陈在远方的土地上。每一片瓜地中央,都有一座小亭子,里面通常坐着一个老者,伴随着一条忠诚的狗,一同守护着无边无际的瓜田。乡邻们忙于农活,偶尔也会抽空,用驴车拉着西瓜到集市上出售,换回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在月色皎洁的夜晚,红哥会唤上我,带着镰刀,在月光的照耀下,越过沟壑,爬上高坡,模糊中能看到远处闪烁的灯光,那里便是三叔的瓜田,还有那座抵御风雨的小亭子。
夜色中的田野,分外宁静,静谧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三叔听到我们的到来,总是大声地唤我们回去,说天色已晚。但我们不听,直奔瓜田,坐在亭子旁的石头上。三叔便借助月光,蹲下身,轻弹瓜皮,挑选出一个十多斤重的西瓜,切开后沙甜可口。吃完西瓜后,我们便飞奔回家,留下三叔独自守护着那些巨大的西瓜,还有那只很少吠叫的小狗。无论谁家的西瓜,都是那么沙甜,因为瓜农用发酵后的麻皮酱作为肥料,涂抹在每棵西瓜的根部。清晨的灌溉,用山泉之水滋润着瓜藤。即使到了中秋,大自然开始凋零,瓜田依旧郁郁葱葱。
在炎炎夏日,人们会从瓜地买回几个西瓜,用绳子吊入井中。到了傍晚,取出冷藏井中的西瓜,切成月牙状,一家人享用后,暑气全消,安然进入梦乡。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那个村落,那片瓜田,那座亭子,那位老者和那只沉默的狗,都已深植于记忆之中,随着岁月的沉淀,化作一幅水墨画。每当盛夏或浅秋,这幅画便会格外清晰,格外亲切。由于土壤板结、雨水稀少和成本高、产量低,种瓜的人越来越少。然而,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威县,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加上科学种植的助力,威县西瓜成了周边市场的佼佼者。
这些西瓜个头虽不大,但个个沙甜可口。清晨,邢东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市民们从这里买回西瓜,作为全家消暑的佳品。卖瓜的农夫们大声叫卖:“威县大西瓜,保证沙甜!”另一位农夫满足地说:“这几年,农村政策好,西瓜产量高,品质优良,不愁卖,是农家的一大收入。”在酷暑难耐或客人来访时,从冰箱取出冷藏的西瓜,切开后撒上少许白糖和柠檬汁搅拌,便成了消暑降温的美味饮品。如今,西瓜已是家常水果,即便在寒冬,市场上也能见到各式各样的西瓜。种植、成长、成熟,即使未熟也有催熟药物帮忙。有黑皮红瓤的,青皮黄瓤的,还有无籽的。
然而,当切开这些西瓜,那鲜艳的红色让人不禁犹豫。日月更替,气候变迁,科技不断发展。但人们始终期待,那些曾在肥沃土壤中生长、成熟的西瓜,能够永远保持自身的基因,不变质,不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