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这个阶段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一直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在这个阶段,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来抵御日军的进攻。这些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作战实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
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从1938年10月开始,持续到1943年12月。在这个阶段,由于战局的扩大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同时,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只能控制一些主要交通线和大城市,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这个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最终,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