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龙泉窑瓷器底部有诸多独特特征。在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底部多为平底,部分带有浅圈足。其圈足制作相对规整,足壁较薄,足端经过修削,较为光滑。胎质呈现出灰白色,质地细腻且坚硬。
到了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特征变化明显。圈足更为普遍,且圈足的形状多样,有窄圈足、宽圈足等。窄圈足的足壁更加轻薄,给人精致之感;宽圈足则相对稳重。此时胎质颜色有所变化,除了灰白色,还出现了白胎和黑胎。白胎质地纯净,黑胎则质地紧密,颜色深沉。
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施釉方式。部分器物底部施满釉,支烧工艺使得器物底部仅留下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痕迹细小且分布均匀;还有一些采用垫烧,底部会有一圈无釉的垫烧痕迹,无釉处呈现出火石红色,这是由于胎体中的铁质在烧制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所致。这些独特的底部特征,成为鉴定宋代龙泉窑瓷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