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人的素质包括思维和行动上的多方面能力,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来自于正规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而且还来自于经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过程。
一、观念落后是我县农民素质的主要差距
我县农民素质的主要差距是观念落后,集中表现为“保守”,具体反映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角度讲,就是缺乏积极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以我县农民消费观念差距为例,多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河北农民消费水平低并不是受收入,而是受消费观念。
长期以来,河北经济发展不够快,而且又主要靠投资拉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与此相关,我县服务业发展落后,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服务业本身发展不起来或缺乏供给能力,而是因为缺乏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所以,不管是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还是给我县宏观经济注入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最重要的是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我县农民观念的落后,还反映在重商理念、外出闯荡意识、创业精神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改造农识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和能力,是从人着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对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能力的培训
长期以来,农民培训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培训,主要是学习实用技术;二是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结合时事政治学习进行。如何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务工经商素质、创业精神、开拓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训。
建议策划并组织启动“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成立农民素质培训“学校”或“宣讲队”,逐村开展生动活泼的演讲式培训。培训(演讲)内容要贴近实际,能吸引农民听众。主要内容应为培养重商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外出闯荡意识、创业精神、开拓市场能力、捕捉和经济信息及反映能力、营销素质和能力、积极的投资和消费观念等等。具体培训内容和方式要生动活泼,说服力强,触动农民思想,让农民听后受感动、有感悟、有收获,而且还想要尝试去做,至少是学习效仿。
三、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环境包括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还包括制度环境。从这方面说,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民素质不断得以提高的过程。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那些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设内容,应尽早予以实施。
1.进一步改善农村通讯条件和信息环境。广大农村人文观念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封闭”。改善农村通讯条件和信息环境,丰富农民的信息渠道,增强农村的信息流,让农民增长见闻。
2.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人的流动,促进和带动提高农民素质。首先是改善农民进城条件,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定居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环境。其次是可考虑逐步开展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教学。如果说将来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如果说要消除城乡差距的话,第一位的就是要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如果说要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话,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居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城市教师到农村去任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还带去了现代文明,是城乡文化交流、向农村传播现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改善农村制度环境,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即改善制度环境。毫无疑问,人的素质是决定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但制度环境也是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素质的重要因素。更健全和更文明的制度,也可以使人的素质相对提高。例如,推行家庭承包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制度环境。在新的经济制度环境中,人的经济意识和经营能力也就有了很大提高。在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素质提高方面,现实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农民素质低影响了民主化进程。其实,民主素质不可能在民主不健全的环境下提高,而是在民主推进的过程中提高的。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加快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制度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制度建设。
4、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随着我县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我县打工、生活。对这批人员由于流动性比较强,我们管理的并不是很全面。我认为既然他们来我县了,就应该将他们的方方面面都要管起来,毕竟除了纸上的户籍没在以外,其生产生活都在我县,是我县生产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