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棉花
①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在热带地区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铃成熟时开裂,会露出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絮状棉纤维。棉纤维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②棉花原产印度,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③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据测定棉花单叶的最低受光量为1000勒,最佳受光量为7万~8万勒。在此范围内,棉花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④水分是棉花生长的重要条件。棉花与水的关系请见附表。
| 棉花生育阶段 | 土壤保水范围 | 水量需求 |
| 播种 | 0~20厘米土层 | 60~70% |
| 苗期 | 0~40厘米土层 | 60~70% |
| 初蕾 | 0~60厘米土层 | 65~75% |
| 盛蕾 | 0~80厘米土层 | 70~80% |
| 吐絮 | 0~90厘米土层 | 75~85% |
⑥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一首《棉花与节气歌》大致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清明谷雨紧相连,华北齐种棉。立夏小满轻施肥,滋润幼苗壮棉田。芒夏连暑勤追肥,日长夜高棉铃见。立秋处暑收获季,采摘归仓笑开颜。”
⑦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作为传统的保暖材料,由于透气性冠于所有材料,且无静电无刺激,所以老少咸宜。虽然羽绒的保暖性优于化纤,更优于棉花,但羽绒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化纤好一点),所以这两类材料的使用因人而异。尽管羽绒的空气流通性
能比棉纤维差,但化纤更是等而下之,极易贴在身上,不利于皮肤透气。加上羽绒、尤其是
化纤的静电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造成皮肤粗糙和神经衰弱等问题。
⑧衣被天下,还数棉好。
1、本文第①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表达作用是
2、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纺织用的材料不是棉花的花,而是棉籽上的絮。
B 、第②段介绍的是棉花原产于中国的历史。
C 、在一定的范围内,棉花产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联。
D 、土壤的条件优越与否,也会影响棉花生长。
3、请仔细分析所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个图表讲述的是:
⑵这个图表能看出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随着
3、第⑥段《棉花与节气歌》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请你将诵读所得写出两点。
⑴
⑵
4、请仔细阅读第⑦段,在以下表格中填上恰当的词句或记号。
| 种类 | 环保等级 | 保暖性 | ( 3 ) | 静电 | 适应性 |
| 棉花 | (1) | ★★★ | “( 4 )” | (6) | (8) |
| 羽绒 | 低碳 | (2) | “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 | (7) | “因人而异” |
| 化纤 | 高碳 | ★★★★ | “(5)” | 强 | “因人而异” |
(1)世上有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2)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要妈妈„„直到有一天,爸爸独自一人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3)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想起了那首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4)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5)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6)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7)“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8)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9)“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10)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11)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是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她。一直到我活泼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12)没过几年,三年大饥荒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的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13)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后背,我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是真的,我又叫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溶解了。
(14)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总是这么少„„
(15)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满是温馨。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是我们的港湾。
(16)可是,我完全没有想到,就在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17)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原谅我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的一切„„
(18)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第(13)段有一个错别字 ,正确的写法是
2.本文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概括相关内容,写入以下方框。
➜示威 ➜ ➜接受 ➜
3. 第(15)段划线句“那小屋便是我们的港湾”,把“小屋”比作“港湾”,实际上是把“我 们”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4.第(12)段划线句是人物的 描写,表现了继母 的复杂心情。
5.对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用“读不完”,表明“我”对母亲的理解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B 、 结尾用“写不完”,表达“我”对母亲的真诚赞美。
C 、开头和结尾都生动刻画了母亲无私与崇高的形象。
D 、文章首尾呼应,使主旨鲜明、结构完整。
6.将文中“母亲”的主要事迹摘录出来,缩写成一篇80字左右的短文。
①唧唧,唧唧——‛窗外,若隐若现地传来一阵叫声。
②我警觉地竖起耳朵。是什么声音?从哪里传来的?怎么这么刺耳?
③自从儿子进入中考倒计时以来,我对声音就特别敏感。有一次,六楼一户人家搞装
修,虽然与我家隔了四层,但是,我还是感觉电钻和电锯的声音,非常刺耳、吵人。我跑
上楼,与那户人家商量,我家孩子正在迎接中考,孩子每天下午五点半放学回家,能不能
请你们在五点半前停工?户主一听我的来意,二话没说,当即吩咐工人,每天五点二十准
时停工。后来才获知,去年他的小孩刚刚参加过高考,深有体会。父同此心啊。
④唧唧,唧唧——‛声音越来越响,似乎正由远而近。
⑤这是多么单调、直接、枯燥的声音啊,简直让人抓狂。我们家,早就草木皆兵。平时在家里,我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哼个小曲,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和妻子对唱一曲家乡的黄梅戏,来段天仙配什么的。夫唱妇随,甭提有多美了。这个嗜好,早已被我像掐灭一根香烟一样灭了。为了给儿子打造一个静谧、祥和的学习环境,我和妻子在家里尽量不发出一丁点声音:电视,不看了;音响,不听了;手机,调到振动;做饭的时候,将厨房的门关牢,不让任何锅碗瓢勺的声音透出来。最绝的,是妻子将拖鞋底都缝了层厚布,这样,走起路来,就能跟猫一样,无声无息了。有几天我感冒,老是打喷嚏,声如轰雷,为了将喷嚏的声音遏制住,我肩膀上搭了条厚实的毛巾,一旦要打喷嚏,赶紧用毛巾将嘴死死捂住。喷嚏,遂一次次作夭折状。
⑥唧唧,唧唧——‛该死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越滚越近。最后,竟然在楼前停了下来。
⑦我打开窗户,探出头,一看,肺差点气炸了!原来是一个小贩,挑着一串串蝈蝈笼在叫卖。米黄色的小笼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蝈蝈的叫声。我家楼下正好有一棵大树,卖蝈蝈的小贩和他的蝈蝈们,看来是打算在树荫下休息会儿。‚唧唧——‛一只蝈蝈的声音;‚唧,唧唧——‛又一只蝈蝈的声音;‚唧唧,唧唧——‛如果你听过几百只蝈蝈同时吼叫,你一定会像我一样愤怒、崩溃!
⑧蝈蝈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几个玩耍的小孩,围了过去。这些刚上小学的孩子,暂时
还没有感到多少学习的压力,几只蚂蚁,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何况忽然闯进小区里来
的蝈蝈们。儿子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快乐得像个天使。记得有一次,我
带儿子到乡下一位亲戚家玩,亲戚家外面的树枝上,到处都是蝈蝈的叫声。儿子和亲戚家
的小孩,拿着网兜,四处逮蝈蝈,一个下午下来,胳臂晒得脱了一层皮,他竟然丝毫不觉
得痛。我曾经答应他,每年夏天都带他去乡下,这个承诺,已经有几年没有兑现了?
⑨唧唧,唧唧——‛蝈蝈的大合唱,拉回了我的思绪。不行,我不能让这个噪音影
响了孩子的复习!再有一个星期,儿子就要参加中考了,这可是他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次
大考,绝不能毁于一旦。
⑩我怒气冲冲地打开卧室的大门。
⑪刚走到客厅,儿子房间的门,突然也打开了。
⑫儿子,是外面的声音吵了你吧?我马上去赶走他们!‛我心疼而有点愧疚地看着儿子。
⑬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
⑭好听?我以为儿子会像我一样被聒噪的蝈蝈声弄得心烦意乱,没想到,他竟然觉得好听。他真的觉得蝈蝈的声音好听?他没有被影响到吗?
⑮老爸,我有个小请求。‛
⑯你说,老爸答应你。‛
⑰去帮我买一只蝈蝈回来,好吗?‛
⑱ ……
1.(1)在第⑬段方框的位置,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
(2)第⑤段画线句中“透”不能改成“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和⑤段父母为儿子所做的努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写到蝈蝈的叫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表现了父母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呵护。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个安静的环境。
C.本文表现了父与子两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D.本文告诉我们爱孩子要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参:
一、
1 、列数字准确说明了棉花的生长高度和棉纤维概况
2、 B
3、 (1)棉花生育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的土壤范围内对水的相应的需求
(2)棉花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4、
(1)我国从到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很大
(2)从清明到处暑棉花种植时间很长
5、
(1)天然绿色
(2)★★★★★
(3)透气性
(4)冠于所有材料
(5)不利于皮肤透气
(6)无
(7)弱
(8)老少咸宜
二、
1、溶 融
2 、反感 感动 感恩
3、小船 母亲给予我们的安全感和温馨感
4、语言 不忍与女儿分离而又万般无奈不得不分离、内心痛苦却又强装欢颜的复杂矛盾。
5、C
三、
1、(1)、? ,
(2)“透”与前面的“关牢”一词相照应,更贴切地表达出“我”为了让儿子有安静环境而让声音降到最低所做的努力;而“传”不能达到此表达效果。
2、(1)父亲解决了来自六楼的装修噪音。
(2)、父母在家里杜绝了家里的噪音源。
3、夸张 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像炸雷一样的蝈蝈叫声时极度气愤的情形。
4、作为文章线索,贯穿了全文。蝈蝈的叫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变化,形象地刻画了怕蝈蝈声影响儿子而怀有焦虑心情的考生家长,表现了社会上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而缺乏对孩子的内心的真正了解的现实。
5、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