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15:03
文档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武陵春·李清照主旨: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
推荐度:
导读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武陵春·李清照主旨: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

武陵春·李清照

主旨: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  天色已晚,懒于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6.词的上片写愁容愁态,侧重对现实生活的本真感受,表现词人心灵深处的沉恸感情。词的下片写愁情愁怀,侧重心理活动的细腻挖掘,表现词人短暂自慰后的深重失落。

7. 首句中“风住尘香”用词含蓄,请思考一下,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首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8 三,四两句直接抒情,“事事休”是关键,它包含着哪些意思?

9 作者想外出游览,但最终没有成行,原因是什么?

10.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人称绝,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主旨: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

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

1.“醉里挑灯看剑”的是(      )

A.作者本人      B.陈同甫       C.一位将军      D.作者想象中的英雄

2.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3. 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4.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5.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6.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7.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 

8.“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

9.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          、       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      和       (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                 场面。

11.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       、       、        、       、      、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1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14、试比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词的共同点。

(1)主题:都表达                                 的痛苦之情。

(2)写作手法:都借助                            的对比表现主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焦黄小麦铺满陇沟。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饭食,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田  家  少  闲  月,五 月  人  倍  忙。 

2.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描写农民生活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4. 《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描绘割麦人怎样的劳动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6.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7.在《观刈麦》中诗人也成功地运用了两个比较。试着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

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1.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

B、“黑云”两句就勾勒出这样的画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

C、“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3. 《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                 

4. 《雁门太守行》中的千古名句是:                  ,                    。

5.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6.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

参示例

武陵春

1.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一想起便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4.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5.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7、这句包含了暮春之际、繁花落尽、化作香尘的情景。暗含着作者伤怀良辰不在、独自飘零无依的心情。从下句看,“日晚”一词表明,这是傍晚时分。倦梳头,是因为无人欣赏作者的容貌,本来早起就该做好的梳妆打扮,作者到了傍晚也无心打理。

8、事事休包含:丈夫赵明诚去世,从此阴阳两隔;自己颠沛流离,再也找不回丈夫的温存和家的温暖;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残喘,国将不国。

9、未能成行的原因:作者内心的哀愁太过沉重,丝毫提不起春游泛舟的兴致。

10、“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A   2、D   3、D 4. c    5、A   6.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 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8.想要杀敌报国   却壮志难酬 9可怜   10、快马、强弓 听觉和视觉   紧张激烈的战斗  

11、(1)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2)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1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4.有心报国却壮志难酬         梦境与现实

观刈麦

1. 田 家 /少 /闲 月,五 月 /人 /倍 忙。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A   4.提示: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提示: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6.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7. 其一是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割麦人家里还能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而拾麦人家却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穗回去碾米充饥。这样一比,不仅更突出了一部分农户的悲惨遭遇,而且也暗示了正在割麦的人将要面临的悲惨遭遇。第二是诗人自己和农民比较。他想到自己一无“功德”,二“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而农民一年到头“少闲月”,却食不裹腹,深感惭愧。这一比较发人深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且对揭露当时社会悬殊的状况及其不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更加强了这首诗的思想深度。

雁门太守行

1.C   2,D,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7.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文档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七)武陵春·李清照主旨: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