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曹操集》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
郗岳田静
摘要参考《曹操集》中曹操诗文写作的缘由、政治背景等,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美好的社会理想、兼济天下之志;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利益共享;重视求言,善于纳谏;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厉行节俭,反对奢靡;灵活的处事原则;虚伪与残暴的一面。
关键词《曹操集》真实曹操
中国图书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41(2014)04-0109-04
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之后又发生了董卓之乱。曹操正是在这一社会政治背景中走上了历史舞台。其一生功业主要是参与黄巾、抗击董卓,以武力消灭袁术、袁绍、吕布、马超、张鲁等割据势力,稳定社会、恢复生产,又北征乌丸,统一了中国北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使曹操家喻户晓,也使曹操的奸雄形象固定化并深入人心,从而使其颇受非议。笔者以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曹操集译注》为依据,参考《曹操集》中曹操诗文写作的缘由、政治背景等,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兼济天下之志
在诗歌《对酒》中,曹操的社会理想表达得最充分、系统,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王者贤明,大臣忠良,诸侯、官吏爱护百姓,百姓礼让,没有争讼,无人犯法,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五谷丰登,路无拾遗,老人长寿,老有所养,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在《抑兼并令》中又引用《论语·季氏》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所以曹操主张抑制兼并以缓和社会矛盾。曹操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其描述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有相通之处。
儒家要求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所作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曹操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既有独善其身的一面,又有兼济天下之志。
《让县自明本志令》完整、系统地记述了曹操从熹平三年至建安十五年(174 210年)的人生志向、思想历程和政治、军事活动等,是当时人写当时事,较为真实可信。熹平三年(174年),曹操举孝廉,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曹操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国相等职,因执法严明、不畏豪强,在同豪强的斗争中为豪强所忿恨,恐致家祸,借口有病,辞职还乡。夏秋读书,冬春射猎,以待天下安定后再出仕。这反映了在政治险恶的环境下,曹操激流勇退、独善其身的一面。董卓之乱起,又重新激发起曹操兼济天下、为国效力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中平元年(184年),曹操于陈留起兵征讨董卓,时年35岁。自此一路走下去,一生征战,屡建功绩,官职也不断升迁。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汉献帝迁都许都起,便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巨大政治优势,汉献帝幼弱,曹操专权。此时的曹操“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反映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想要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曹操不无自负、自豪地指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诉说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反复表明自己位极人臣,已远远超过当初从政时的预期。并一再申明自己无代汉之心,要以历史上的周公等人为榜样,以大事小,尊奉汉室,信誓旦旦,忠于朝廷。而对于有人建议他放弃兵权,归就封地武平时,他则明确、坚定的表示不可行,因为“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身为丞相,曹操认为自己是汉政权能够延续的主要力量和保障,不退位是为了国家利益,同时也是为自身及子孙的安全考虑。
二、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由于社会现实同曹操的理想之间巨大的反差,使其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老百姓的苦难予以深切的同情,也由此产生了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诗歌《度关山》首句就是“天地间,人为贵”,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当董卓焚烧洛阳,胁迫天子、百官、百姓数百万口西迁长安时,曹操在诗歌《薤露》里抒发了悲愤的心情,“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阳郭,微子为哀伤”。诗歌《嵩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百姓的大量死亡。
诗歌《却东西门行》反映了连年征战给将士带来的痛苦。曹操在灭袁绍平定河北后,为恢复生产,与民生息,他下了《蠲河北租赋令》。又为了以革新的精神移风易俗,下《明罚令》禁止山西太原、上党、西河、雁等地在冬至日后五日绝火寒食,因其有损民众的健康。在遭灾地区也能及时予以赈济,如《赡给灾民令》对救济对象和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利益共享
曹操在征战中深刻地认识到,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人才。曹操对延揽人才极其重视,可以说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诗歌《短歌行》表达了这种迫切的心情。《下荆州书》“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由此更可见一斑。曹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因此身边凝聚了大批文臣武将为其效力。
曹操把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德才兼备,一类是唯才是举,不拘品格。在曹操的《表田畴功》中“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于抚下,慎于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和议。”及《表称乐进于禁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反映出曹操对众多人物的评价都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即忠与能两方面,在品德方面他尤其反对阳奉阴违、结党营私。
在延揽人才上,曹操可谓不遗余力,多次下令让地方推荐人才,无使遗漏。如《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曹操认为,历史上如陈平无德、苏秦无信而可以成就事业。在《论吏士行能令》中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表明了他的人才观。
曹操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他知道曹洪贪财好色,所以在派遣曹洪为主帅征讨张飞时,又派辛毗、曹休对其行为制约,下了《使辛毗曹休参治下辨令》。曹操也有容纳人才的气度,如张绣降后又叛,叛后又降,他接纳了张绣并将其封侯。由此,曹操麾下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武才干,为其所用,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曹操赏罚分明,一生贯彻与将士利益共享的原则。曹操意识到事业的每一步成功是全体将士共同努力、牺牲换来的成果。每当战争胜利,生产发展,财税增长等,在自己受到朝廷封赏后,都要求朝廷封赏有功人员,同大家分享成果,以团结和激励士气。在《曹操集》中有很多关于封赏的内容,如《请爵荀彧表》、《封功臣令》等。
对去世的功臣也要予以追封,使其后代享受父辈功绩成果,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表末写到“今嘉殒命,诚足怜伤。宜追赠加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中,曹操下令将封赏给自己的三万户税租分给将士、属吏,以及原来在陈、蔡作战的将士和阵亡将士的遗孤。《存恤吏士家室令》中,曹操对阵亡将士家属由地方供给口粮,以使存活。对死去朋友的临终托付,曹操能履行承诺,尽量照管好其亲属,如《报蒯越书》。
四、重视求言,善于纳谏
曹操为避免、减少自己决策中的失误,重视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对各级属员提出要求,要他们时常主动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形成制度,为此专门下发《求言令》。曹操的从谏如流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求言令》中,曹操要求属员每月初一将对自己的意见上报,并发给他们纸张和封函。同时指出“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诫在面从”即不赞成属员对其唯唯诺诺,而是要敢于当面对其指示提出质疑和意见。仅此一点已是难能可贵,既体现出曹操征求意见的诚意,又反映出曹操能够主动听取不同意见的恢宏气度。
曹操拥有辨识各种意见、建议的智慧与能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实践效果好的,还能公开表彰。如在同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当时曹操兵少粮缺,准备退兵。荀彧为其分析形势,劝其坚持并决战,取得了重大的战役胜利后,他在《请增封荀彧表》中写到“尚书荀彧……发起臣心。革易愚虑……”。这样的事例很多,不一一例举。
五、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曹操不信天命、鬼神。诗歌《善哉行》“痛哉世人,见欺神仙”,为世人迷信被神鬼所欺骗而痛惜。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注译中说明曹操在任济南国相期间毁坏祠屋,禁止淫祀。《掩获宋金生表》中,宋金生自称神人,曹操擒杀之。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鼓吹“天命论”,“君权天授”,而曹操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更使得拥汉派士族担忧他要篡汉自立。
曹操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自然之造化,人亦如此。诗歌《精列》的题目本身就是指人的衰老和死亡,所以诗中有“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步出夏门行》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既表明了曹操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人最终要死,这是谁也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同时又表达了他珍惜余年以完成未竟事业的紧迫感和豪迈之情。
六、厉行节俭,反对奢靡
曹操一生节俭成性,反对奢靡,而且身体力行,可称当时之楷模。诗歌《度关山》中“劳民为君,役赋其力”,“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就是规劝君主要爱惜民力,倡导节俭。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即曹操去世的前两年,曹操因病自知来日不多,写《终令》安顿自己的后事,明示将自己埋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因此地地势较高,土地贫瘠不能耕种,墓地不要封土,也不要树碑。《题识送终衣奁》中说明“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遗令》又对后事做了交待,“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内诫令》中曹操告诫他的家人要节俭,其中内容较多,仅“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一点就足以表明他的简朴程度了。
曹操厉行节俭,并在他的倡导、带动下,一些官吏也“布衣蔬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汉以来的奢靡之风,形成了俭朴节约的社会风尚。
曹操生前节俭,死后敛以时服,葬于荒地,不封不树。或许如此薄葬有其他顾虑,但如此薄葬在我国古代帝王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也是罕见的,值得肯定和赞扬。
七、灵活的处事原则
曹操才智过人,为人处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体现出其人性化的一面。如,因曹操爱护陈矫的才干,下《为徐宣议陈矫下令》制止徐宣再批评陈矫同族通婚之事;因田畴有大功,多次坚辞封赏,曹操也只好下《听田畴谢封令》迁就田畴;因杨阜有功,封为列侯,杨阜不受,曹操写《杨阜让爵报》,“子贡辞赏,仲尼谓之止善,君其剖心以顺国命”,把杨阜不愿接受封赏提到了违抗国家之命的高度。
《诛袁谭令》是因曹操捕杀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并将其头挂起来示众,下令“敢有哭者,戮及妻子”,但袁谭的部下王脩就跑到袁谭的头下放声大哭,司法官报告曹操,而曹操说王脩“是义士”,便赦免了王脩。
《原刘廙令》是刘廙之弟刘伟参与魏讽的叛乱,按当时法律“连坐”的规定,刘廙要被处死,但因刘廙鄙薄魏讽的为人,曾劝告刘伟不要同魏讽来往,所以曹操下令“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
《止省东曹令》则反映了曹操的敏锐和机智。毛玠为曹操的属官东曹掾,主管选拔人才,原则性很强,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人,有人借机构合并的机会,要求裁撤东曹,保留西曹。曹操识破了其中的阴谋,下了“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的命令。
此类事例在曹操身上还有很多,可以全面反映出曹操在处理人事问题上是慎重的、灵活的、也是有人情味的,他爱惜人才,看重忠诚,明辨是非,也因此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并追随于他,为其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八、虚伪与残暴的一面
曹操的性格很复杂,也有其极其虚伪与残暴的一面。如,曹操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很有才能且与曹植交谊很深,曹操怕杨修于曹丕不利,便借口杀了杨修,之后又写信给杨修之父杨彪,送去不少礼品,表示慰问并推卸滥杀无辜的责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之后又为魏王,立太子,为取代东汉政权铺平了道路。在此形势下,一批拥戴东汉政权欲将其持续下去的官吏就在政治上反对曹操,曹操坚决予以诛杀,毫不手软、留情。弥衡曾当面羞辱曹操,曹操便借刀杀人,将祢衡送给刘表,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杀孔融、赐崔琰死,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如《赐死崔琰令》中,曹操写道,“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九、结语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汉献帝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灭亡。由《曹操集》来分析曹操的诗文,可以得知曹操的言行,从而客观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
首先,东汉末年的朝廷已失去了国家的正常功能,也失去存续的正当性,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曹操凭借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聪明才智,发展生产,唯才是举,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此,应该肯定他的历史功绩。
其次,从建安元年(196年)起,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这20多年间曹操一直尊奉汉室,没有改朝换代。一是传统忠义思想的束缚。曹操要学周公以大事小,尽力辅佐,起码在名义上维持东汉政权的存在。二是传统思想道德在大部分官吏、士族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竭力拥戴,维护东汉政权。曹操虽然大权在握,取代汉室还是有所顾忌的。事实上曹操终其一生遵守了自己事奉汉室、死而后已的诺言。
第三,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曹操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融合。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有些又是非理性的独断、残酷无情。
(作者单位:郗岳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田静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贺朝霞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
(上接第102页)致的。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新颖的传播手段,那么,异化的情况会不会出现在自身的作品当中?今后还会有更加新颖的媒介形式会在传播科技中呈现出来,这方面的问题,编辑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思考和警觉。
3.批判精神。
根据现阶段很多批判学者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数字化思维的特性也会体现在批判精神当中,数字化思维方式的特征中之所以包含批判精神,是由于数字化时代的资源就是经过信息呈现出来的,并且信息是芜杂丛生、不断增长的,面对这种情况,编辑人员要对有关的编辑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甄别和评价。如果没有足够的批判精神,编辑人员在工作时就会被信息所淹没,就会不知道怎样筛选信息,再创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接近现实,不能很好的反映社会中的真实情况,这样编辑人员就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误导与欺骗。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为社会中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于编辑人员来讲,数字化时代为编辑人员提供了先进的编辑技术和不断丰富的工作内容,提升了编辑人员自身的创作水平。但从另一方面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从真实的社会生活逐渐向虚拟的方向发展,在这其中掺杂了很多虚假的事物和信息,面对这种情况,编辑人员不但要吸收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优越之处,更重要的是学会顺应时代发展,重构自身的角色,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夏德元:《数字时代电子媒介人的崛与出版新视界》[J],《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2.杜进祥、郭乃铎:《责任编辑如何规避出版风险》[J],《科技与出版》2005年第2期。
3.桑业明:《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编辑部
副主任、副编审,女)
〔责任编辑:贺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