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12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
(六
六六
六)
))
) 无题
无题无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成灰泪始干。
。
。
晓镜但愁云鬓改
晓镜但愁云鬓改晓镜但愁云鬓改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夜吟应觉月光寒夜吟应觉月光寒
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
蓬山此去无多路蓬山此去无多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殷勤为探看。
。
。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
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
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
断章取义。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
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
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
2.“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属双关语,暗指 。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5.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6.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这两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7.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
相相
相见欢
见欢
见欢
见欢
李煜
李煜李煜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月如钩月如钩
月如钩。
。
。 寂寞梧桐
寂寞梧桐寂寞梧桐
寂寞梧桐,
,
,深院锁清秋
深院锁清秋深院锁清秋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剪不断剪不断
剪不断,
,
,理还乱
理还乱理还乱
理还乱,
,
,是离愁
是离愁是离愁
是离愁。
。
。别是一
别是一别是一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般滋味在心头般滋味在心头
般滋味在心头。
。
。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3.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
情感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
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明季节是秋天,“寂寞”者只是“梧桐深院”,被“锁”者只是“清秋”,使
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有滋味”等用来形容只
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4.“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5.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22
6.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清说说它的妙处。
7.下阙与上阙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8.“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9.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山上千寻塔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
。
。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古塔,听说鸡鸣时分可看见旭日东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身在最高层。
。
。
不怕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 当然是因为登临绝顶身处最高层。
1.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
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
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登飞来峰》一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两句是: , 。
4.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 “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5.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望江南
望江南望江南
望江南·
··
·温庭筠
温庭筠温庭筠
温庭筠
主旨: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主旨:写思妇的离愁别恨。主旨: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主旨: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梳洗罢
梳洗罢梳洗罢
梳洗罢,
,
,独倚望江楼
独倚望江楼独倚望江楼
独倚望江楼。
。
。过尽千帆皆不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
肠断肠断
肠断白蘋
白蘋白蘋
白蘋洲
洲洲
洲
1.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 ”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
2.“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233
.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 写到 ,写出了词中
女子
等待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 、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
化而言,由希望到 以至最后的 。(6分)
4.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4分)
5.
运用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6.“独倚望江楼”的“独”字好在哪里?
7.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
渔家傲
渔家傲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连角起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千嶂里千嶂里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落日孤城闭。
。
。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人不寐人不寐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
。
。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抒情,“ ”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
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
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
心情。 C.“人不寐
”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
辛”相似。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7、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8、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9.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不多于100字)
24
江城子
江城子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苏轼
苏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左牵黄
左牵黄左牵黄
左牵黄,
,
,右擎苍
右擎苍右擎苍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锦帽貂裘锦帽貂裘
锦帽貂裘,
,
,千骑卷平冈
千骑卷平冈千骑卷平冈
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报倾城随太守,
,
,亲射虎
亲射虎亲射虎
亲射虎,
,
,看孙郎
看孙郎看孙郎
看孙郎。
。
。
酒酣胸胆尚开张
酒酣胸胆尚开张酒酣胸胆尚开张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鬓微霜鬓微霜
鬓微霜,
,
,又何妨
又何妨又何妨
又何妨!
!!
!持节云中
持节云中持节云中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何日遣冯唐何日遣冯唐
何日遣冯唐?
??
?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西北望西北望
西北望,
,
,射天狼
射天狼射天狼
射天狼
1.对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
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
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3、 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
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
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
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
敌戍边的雄心。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 “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5、这首词巧用典故的句子: , ?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 , , 。
7、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8、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 。
10.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11.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 , “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
轼态度
是: 。(2分)
12、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1分)
25
2012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
(六
六六
六)
))
) 参示例:
无
无无
无题
题题
题
1.B 2.思;对情人的思念 3.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4.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
动,贴切感人 6. 这是诗人对情人真挚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发誓。不管是相会,还是分离,我们的
相思之情是永远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结;不论是相聚时激动欢愉的泪水,还是分离后忧伤惆怅的泪水,这
泪水何时才能流完呢?诗人巧设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今天常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7.明确: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
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免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
肠寸断吗?放日“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
沉重力量。
相见欢
相见欢相见欢
相见欢
1. 亡国哀思; 凄婉 2. 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
以解决处理。3. C
4.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孓然一身,“斯人独推怀”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
孤寂,心境的萧索。
5.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宠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6.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现物,放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
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7.明确: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8.总结:这首词是李温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
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
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
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
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
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9.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
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
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
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
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1.D 2.B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古代长度单位)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瞩;站得高,看得远
望江南
望江南望江南
望江南
1.望 2.肠断 3.清晨 黄昏 楼、帆、斜晖、江水 失望 肠断
4.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靠着楼望江,凭靠栏杆望穿眸子。大江之上,千帆驶过,偏偏不见心上
人的归舟,夕阳脉脉(mò)无言,东流江水悠悠不尽,(失望之情涌上心头)愁肠寸断在白苹洲。
5.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6. 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
响,却意味深长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把人、景、情联系
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7.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
26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
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
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类比联想。 8.A
渔家傲
渔家傲渔家傲
渔家傲·
··
·秋思
秋思秋思
秋思
1.雁去 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 2,将军白发征发泪 3.A 4、
C 5、D 6、D
7、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
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8、(1)“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③
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9.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
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江城子
江城子江城子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1、C 2、D 3、C(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派人来委他以重任。) 4、B(太守是苏轼自己)
5、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6、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7、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
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8、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9、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魏尚
10.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2分,意同即可)
11.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
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12、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
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
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