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重点品味2—4自然段。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合理想象和讨论,体会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品质,懂得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复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体会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品质,懂得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难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合理想象和讨论,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人物品质。
3. 通过讲故事活动,提高学生复述课文及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4.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播放古代战争视频,边播放边解说。)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那时,中原大地上分布着许多诸侯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就是其中两个。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征服对方,于是连年征战。在此期间就发生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卧薪尝胆。(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视频的播放和故事背景的描述,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齐读课题,指导“薪”这个字的读音及写法。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教师归纳:“‘薪’是什么意思?‘卧薪尝胆’怎么理解?谁‘卧薪尝胆’?为什么‘卧薪尝胆’,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准、识写“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并质疑课题,以学定教。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本课教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吴国、表示、奴仆、消灭、免除后患、建议、夫妇、柴草、努力)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可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音需要注意。重点突出学生易错的字音,如“示、柴”是翘舌音,“吴、示、议”是整体认读音节)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拼读、去拼音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读,力求将字音读准确。)
2.出示二类字词(课件:卧薪尝胆、谋臣、后患、骄傲、屈辱、耻辱、转弱为强)及易读错字音:会稽(kuài jī)、勾践(gōu jiàn)、夫差(fū chāi)(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准二类字的字音及地名、人名,为读书扫清障碍。)
3.出示学生预习单中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指导和检测“柴、努”这两个字的结构及笔画的书写。(教师可在黑板上范写,指导学生了解字形结构,如“柴”上下中心对称等,并让学生练写。)并出示多音字及形近字的组词分辨练习。
差:chāi( )chā( )chà( )
免:( ) 兔:( )
努:( ) 奴:( ) 怒:( )
仪:( ) 议:( )
4.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针对学生读书情况教师及时订正,个别读的不够正确、流利的语句、段落教师可以范读指导。教师课件出示二至四自然段,重点指导读书。)
①教师范读段落。请仔细听老师读一读这两段话,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语气有哪些变化?或者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教师在范读中重点指导“万般无奈、只好”及第三自然段中越王夫妇所受的屈辱时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②指名评价。你能试着读一读吗?学生练读,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提示或示范下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文读得不错了,咱们再来看一看课前我们提出的问题,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薪”:柴草;谁“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结果:越国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设计意图:在质疑课题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通过读书就可以较为容易的理解。此处设计在于解决一部分较为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本课学习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学定教,突出重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合作交流:
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并试着按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2.反馈:
第一部分(1-2)故事发生的背景起因。
第二部分(3-4)经过。
第三部分(5)结果。
3.(出示词语:万般无奈、免除后患、舂米推磨、报仇雪恨、卧薪尝胆、转弱为强)学生自由练读词语,指名读,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然后随文理解。(此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舂米推磨”。)利用其中的词语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让学生练读词语以便加强记忆,借助词语概括课文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1. 品读第四自然段,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卧薪尝胆”的意思吗?对,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标出表示“卧薪尝胆”意思的语句。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标出语句。
(2)指名读语句。(课件出示: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学生默读,分别用“ ”、“ ”标出哪句写“卧薪”,哪句写“尝胆”。
(3)你尝过的最苦的东西是什么?(药、苦瓜等)
可这“胆”的苦味要比你们说的这些苦上千百倍呀!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感受胆的苦,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
(4)同学们,勾践的身份是什么?对,越国的大王,一国之君。在你的想象中,一国之君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想象交流。
(5)本可锦衣玉食,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可越王勾践却要亲自——下田耕种,睡在——柴草,饭前品尝——苦胆。(引读)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产生对比,在对比中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之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6)指名交流。
出示:①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②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重点标注:时刻、报仇雪恨、耻辱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晚上、每顿饭前)如果把“时刻”去掉你认为好不好?读一读,感受一下。(让学生体会勾践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并感受用词的准确。)
是啊,为了报仇雪恨,他时刻提醒着自己,亲自耕种,带领国民,以求国家强盛,这就是——发愤图强。(板书)
(7)你能把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发愤图强的意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练读,指名读。
(8)是什么样的仇,什么样的辱让他时刻不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2.复习导入。听写生词:吴国、表示、奴仆、消灭、免除后患、建议、夫妇、柴草、努力
3.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是什么样的仇,什么样的辱让勾践时刻不忘。这还得从几年前那场会稽之战说起。(教师适当补充会稽之战相关资料。)
(2)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标出会稽之战后越王勾践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学生读书,指名读句子。
出示: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重点标注:万般无奈、只好、奴仆)
“万般无奈”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万般无奈?
是啊,不求和可能要亡国,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委曲求全。
(3)越国战败,就这样求和,吴王会同意吗?所以勾践提出了条件——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在你的印象中,奴仆是什么人,干什么的?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奴”象形字,并介绍。
奴:
从字体上看,左边是个女,右下部是一只大手,表示抓住了一个人。在古代不管男女俘虏,都沦为奴隶,任人驱使。
奴仆的身份是何等低下,作为一国之君的勾践真的心甘情愿去做奴仆吗?从那些词看出来的?(万般无奈、只好)
你能把勾践的万般无奈读出来吗?(采用学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万般无奈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勾践的无奈。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对于勾践的求和吴王夫差和他的谋臣们有什么反应?学生读书标句子。指名读句子。谋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勾践的求和?(理解“免除后患”)
(5)谋臣们向吴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建议”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建议”说一句话吗?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建议”。
想象一下,谋臣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看来谋臣们看出了勾践委曲求全,以求东山再起的目的,可是吴王夫差呢?(骄傲)吴王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勾践以求东山再起的目的,并感受吴王的骄傲,为失败埋下隐患,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4.吴王答应了勾践的请求,勾践和夫人来到了吴国。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勾践在吴国的生活和工作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1)指名读描写勾践在吴国生活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看出越王勾践在吴国生活艰苦,过着奴仆的生活。
(2)指名读描写勾践在吴国干什么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指名交流——屈辱。想象一下,勾践还可能做什么?学生想象。(教师激励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屈辱”的理解。并适当补充勾践在吴国受到屈辱的资料。)
(3)如果不是来到吴国当奴仆,而是作为越王在越国,勾践和夫人会怎样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对比,进一步感受“屈辱”。)
(4)过这样的生活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三年。想一想,是什么样的动力使他忍受了屈辱,激励他熬过了这三年的日日夜夜?(报仇雪恨)你能把这种坚定的信念读出来吗?指名读。
(5)夜深了,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躺在石头房内,仰望夜空,此时的勾践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6)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你能把这种屈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这两处设计意在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维,与文本对话,挖掘文本中的语文素材,感受勾践忍辱负重是为了报仇雪恨。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与文本交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5.正是因为勾践的忍辱负重,才使得吴王对他放松了警惕,放他回到越国。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和屈辱,才使得勾践回国后没有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是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学生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在对故事的起因、经过进行了感悟后,学生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让理解服务于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6.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教师引读最后一段。)
7.越国是怎样出奇兵灭掉吴国的呢?(教师补充相关历史材料,拓展文本素材。)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归整体,感受课文内涵。
1.讲故事比赛。
(1)四人一组,根据课文内容练习讲故事,注意抓住重点词句,力求依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2)选取两组同学派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可以合理加入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点评。)
2.你还知道哪些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或事?给大家讲一讲。(补充材料不宜过多,简单讲述,点到即止。重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发愤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拓展语文资源。)
(六)读写训练。
1.课堂作业:
教师出示:“建议”是个常用词,有两种用法,一是提出主张或意见,作动词用;一是指提出的主张或意见,作名词用。课文中“不听大家的建议”中的“建议”属后一种用法。
填空练习:在班队会上,班长建议 。
建议 。
的建议 。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了解并掌握词语的用法。)
2.课外作业:(1)把《卧薪尝胆》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听。
(2)课下搜集中国历史故事。
(七)板书设计:
12.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 发愤图强 转弱为强
吴王夫差:骄傲自大 失 败
附三上12《卧薪尝胆》预习单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写字练习。
1.借助拼音正确识读生字词语(课后生字表和课后第三题),并与同位互相检查。
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再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2. 完成练习:
差:chāi( )chā( )chà( )
免:( ) 兔:( )
努:( ) 奴:( ) 怒:( )
仪:( ) 议:( )
二、朗读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三、读书思考
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读了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吧?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吧!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夜深了,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躺在石头房内,仰望夜空,此时的勾践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不仅感受到了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信念,还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以读代悟,以悟促读。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发挥学生想象力,通过对比感受人物心理,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体现出来了,但忽视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锻炼。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对朗读的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