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课外阅读。
请传递给下一位
①一场大雪,将我们困在了沪浙皖高速路上。
②7个多小时过去了,车龙动都没动一下。又饥又寒,我们一家3口,蜷缩在小车里。为了省油,年早熄了火。
③儿子又喊饿了。还是早上吃的一点早饭,我们也饿。可是,车上仅有的几盒饼干已经吃完了,只剩下几袋方便面和冰冷的矿泉水。妻子只能无力地安慰儿子。
④我下车看了看,车龙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路面上的积雪已经有十几厘米厚,而且结了冰,踩在上面,很滑,根本不能行走。高速路外,完全被大雪覆盖,甚至连个村庄都看不见。此时我的内心焦急惶恐。儿子在车里嚷:“会不会是《后天》降临了啊。”《后天》是一部美国电影,场面很恐怖。
⑤我回到车上,打开收音,调到交通频道。收音机在反复播放,因为骤然而至的大雪,高速路都已经封道了。我们这条沪浙皖高速路也封了,正在组织抢修。
⑥突然,前面的小车车门打开了,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只见他扶着车子走到车头,接过一个袋子,又扶着车子走到车尾,在朝我打手势。
⑦我下了车。中年男声喊,这是前面送过来的盒饭,你帮往后传一下。我小心翼翼地扶着车子,挪到车头,伸出手,将他手里的袋子接了过来,疑感地问他:“怎么回事啊?”
⑧他说:“我也不知道,袋子里是盒饭,是我前面的车子传过来的。”听他一说,我抬头往前一看,果然前面每辆车子边都站着一个人,在摸索着传递。中年男声说:“可能是有人将盒饭送上了高速路,路太滑,没法一辆辆送,才想出让大家互相传递的办法吧。”
⑨我明白了。扶着车子,我慢慢到车尾,喊我后面的驾驶员。后面是辆大货车。我将中年男人的话重复了一遍,请他将盒饭往后传递。
⑩又一袋盒饭传了过来。中年男人问我:“车上有老人和孩子吗?有的话,先拿一份盒饭给他们。”我感激地冲他笑笑。
⑪就这样,大雪纷飞中,一袋袋盒饭从前方传来,又从我的手上传到后面车上的人手上。几次听到惊叫声,路太滑了,虽然扶着车子,一不小心,还是会摔倒。雪飘落在每个人的头上、脸上、身上。我前面的人,后面的人,都像个雪人。
⑫终于,后面的货车司机告诉我,不用再传了。后面的人,都已经接到盒饭了。⑬这一袋盒饭,是我和妻子的。坐在车里,打开盒饭,还着温温的热气。
⑭几个小时后,高速路终于恢复了通车,长长的车龙在缓慢地向前移动。每一辆车,都打开了双跳灯。温暖的橙色,在冰天雪地的高速路上,汇成了一股暖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⑭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心读完全文,说说标题“请传递给下一位”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绝桥
唐河河面宽阔,水势汹汹却无桥。那年汤连池之父收购药材时,落入唐河而死。汤连池悲痛欲绝,便变卖家产,要在河上造桥。汤连池重金求得巧匠设计了一张石桥图纸,又让人从山里采来上好的石料,整整两年,一座石桥才造好。桥中预留一处空穴,乃桥之命脉所在,汤连池原本想在百年之后,葬在空穴之中,以志纪念。
汤连池不到百年,日本人打进来了,炮火渐渐逼近了唐河。
那天,当了城防团长的汤云龙来见父亲汤连池。年近八十的汤连池坐在太师椅上,听了汤云龙吞吞吐吐的话。勃然太怒,老手颤抖着,青筋直暴:“不肖之子,不肖……”一痰堵在胸口,脸涨成了紫色。汤云龙呆呆地退了出来。
汤云龙在桥上布置炸药,几次爆破,那桥竟稳固得坚不可摧。汤云龙仰天长叹……就听到身后一声冷笑,汤云龙猛地回头,见汤连池正在身后怒目而视。
三日之后,中日两军兵临唐河,石桥激战,血洒石桥……
汤云龙黑着一张脸再来拜见汤连池,扑通跪倒:“父亲,请您炸桥吧!”汤连池声色不动。张云龙吼起来:“ 您老能看着我们军人的尸体,一层一层的铺上去?”
日军大兵压境,汤云龙率领队伍被迫后撤……
汤连池让家人搀扶着到了桥上,直直站了一宿。次日黄昏,汤连池呆呆地看着日本人的队伍开上桥来。远远望去,太阳旗下,一支黄蛇样的队伍游上了石桥。汤连池慨然长叹:“连池死无葬身之地了啊。”他软软地挥挥手,让家人散去了。
西天之上,一抹斜阳烧的正急。浓浓的云层,千变万化,似奔马,似悬崖,急速地时聚时散。刹那间,奔马扑倒了,悬崖崩塌了。汤连池一双老眼,赤红赤红的,一双枯手,抖抖地点燃了药线。药线像一条受惊的红蛇,急急地向桥中移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那石桥就飞了起来,石桥上的黄蛇也飞了起来,无影无踪了。
硝烟散尽了。大石桥没有了,汤连池不见了,只有唐河水怒吼着,奔腾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怒目而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慨然长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误的打“×”。
1.读画横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知,汤连池当时已经决定炸桥,而句中的“软软”一词,并不能表现汤连池的决心和气概。(______)
2.画曲线句子中“老手颤抖着,青筋直暴”“脸涨成了紫色”等动作、神态描写十分传神,一个勃然大怒的汤连池形象跃然纸上。(______)
3.选文最后虽未直接交代汤连池的结局,读者却能从文中猜测到,且用省略号结尾,起到了意犹未尽、引人回味的作用。(______)
3.文中的“红蛇”指的是__________,“黄蛇”指的是__________。
4.读句子,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序号)
汤云龙吼起来:“您老能看着我们军人的尸体,一层一层的铺上去?”张云龙的话应读出__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商量 D.愤怒
5.读句子,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序号)
汤连池慨然长叹:“连池死无葬身之地了啊。”汤连池话中的意思是______。
A.炸毁花那么多钱造的桥,心疼死了 B.炸桥会把自己炸死,尸身全无 C.自己的葬身之地没有了
6.选文写汤连池炸桥前先写了夕阳和云层急剧变化的样子,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短文说说汤连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外阅读。
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
最先让我惊喜的是,有一天清早,我忽然看到公园的草地绿了,虽然只是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却像事先约好了一样,突然从公园的四面八方一起向我跑来。前一天的夜里刚刚下了一场春雨,如丝似缕的春雨是叫醒它们的信使。
我看着它们一天天变绿,渐渐铺成了茵茵的地毯。蒲公英都夹杂在它们草叶间渐渐冒出了小黄花骨朵。但树都还没有任何动静,还是在风中摇动着枯涩的枝条,任草地上的草旺绿旺绿聚拢着浓郁的人气,真是够沉得住气的。一直快到了五一节,才见网球场后面的一片桃树探出了粉红色的小花。没几天,公园边上的一排排梨树也不甘示弱地开出了小白花。然后,看着它们的花蕾一天天绽放饱满,绯红色的云一样,月白色的雾一样,飘落在公园的半空中了。尼考斯公园一下子焕然一新,春意盎然起来。
然后,金色的连翘花也开了,紫色的丁香花也开了,每一朵,每一簇,我都能看得出来它们的变化。变化最快的是连翘,昨天才看见枝条上冒出几星小黄花,今天就看见花朵缀满枝条悬泻下满地的黄金。变化最慢的是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树,很高,开出的花米粒一般,很小,总也见它长不大。近处看,几乎看不到它们,远远地望,一片朦朦胧胧的玫瑰红,在风中摇曳,如同姑娘头上透明的纱巾。这种树,在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前的兩道旁铺铺展展的一大片,那玫瑰红便显得分外有阵势,仿佛咱们的安塞腰鼓一样腾起的遮天蔽日的云雾,映得校园弥漫在玫瑰色的雾霭之中。
变化最慢的是树的叶子,几乎所有的花都开了,树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无论是榉树、梧桐,还是朴树或加拿大杨。一直到芝加哥大学教学楼的墙上的爬山虎都绿了,尼考斯公园草地间的蒲公英的小黄花都落了,长出伞状的蓬松而毛茸茸的种子,它们才很不情愿地长出了树叶。我看见它们一点点冒出小芽,一天天长大,把满树染绿,在风中摇响飒飒的回声。
我知道,这时候才是芝加哥的春天真正地到来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春意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遮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2—4自然段,请写出在作者笔下,芝加哥的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几天,公园边上的一排排梨树也不甘示弱地开出了小白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3自然段画线句子,谈谈你的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理解。
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把一粒花种吹到一面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棵小花苗。大墙外边,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你干吗哭呀?”蜜蜂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蜜蜂用力推起来。大墙纹丝不动!小蜜蜂只好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墙顶上小蜗牛说。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有一天,它终于爬上了高高的墙顶。阳光下真温暖!小花苗使劲长,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 瞧 这棵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 真勇敢
1.全文共有(___)个自然段,其中第(___)段是小花苗和蜜蜂的对话。
2.把最后一段缺少的标点在文中补齐。
3.在大墙的阴影里,小花苗( ),它靠自己的( )爬到墙顶上以后,小花苗( ),孩子们夸小花苗( )。
4.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 难过——(_______)
5.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的美丽风光。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比作______,还把_____比作________。
3.这段话能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选文最后一句话,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美景陶醉了。
B.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C.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六、 课外阅读。
等鱼断气
大概是3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医生说喝细鱼汤可以消肿。这可难住了父亲——那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黑市”买卖是不合法的。但是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卿鱼。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痘全消。医生却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时值冬令,卿鱼原本就少而责,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让我去找。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获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死鱼只要四五毛一条。”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塘瓷金里的卿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翁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恢顿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了!”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有一张呢。“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使了。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条鱼,快断气了呀!”
十来天后,父亲病了。他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那是3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______________。
1.结合语境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黑市:_______
仗义每多屠狗辈: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一定要活鱼吗?”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父亲没弄清楚到底要什么鱼。 B.父亲感觉没必要买活鱼。
C.父亲感觉买活鱼手头很困难 D.父亲对医生的要求不满。
3.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作者内心的情绪,请在文中把结尾补充上去。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以“等鱼断气”为题的理由,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中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 打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晩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jiáo jué)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作者:张金春)
1.根据文意,请用“√”在下面选择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悄悄(盘算 打算) 咀嚼(jiáo jué)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牵肠挂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给下列情节排序(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忆吃月饼 2.诉说思念 3.思念月饼 4.偷吃月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你觉得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从母亲给我们兄弟俩分月饼,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爱孩子并很公正的母亲。
B.从母亲发现“我”偷吃了月饼,但没有责怪“我”这件事,体会到母亲很宽容。
C.从母亲说自己不爱吃月饼明手去捡屑子,可以看出她是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D.从“我”吃女儿扔下的奇形怪状的月饼,体会“我”对家乡及母亲的思念。
八、 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文中画“——”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盲姑娘的语言时,运用了两个“!”和两个“您”表现了人物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其中第一个“您”表示_______;第二个“您”表示_________。
3.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第四自然段,写出《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陶醉”体现了______________,“飞奔”表明了_____________。
九、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地球之水天外来?
地球之水哪里来?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仍一直在探索。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并聚集在地表。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从地下分离出水的规模现在还很大。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达几百万公斤。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产生的水是很多的。此外,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被汽化跑到太空去了,如果温度太低,水就变成冰了。
最近,科学家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据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美国地质物理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卫星观测表明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大气层,它们带来的水分进入了地球大气和海洋,对地球上保持充足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解释说,这些冰球由冰和宇宙尘埃组成,实际上也就是小彗星。当距离地球160公里到2.4万公里时,冰球就成小碎片。当这些碎片暴露在阳光下时,就会迅速汽化,成为厚厚的云层,然后或被风吹散或形成降水。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1000到400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2-3厘米。天文学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认为陨冰可能就是这些未汽化的冰球。(选自《环球科学》,有删改)
1.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
A.地球有生命存在 B.水是生命的源泉
C.地球有大量的水 D.地球上水的来源
2.第2自然段“它能把水吸引住”中的“它”指的是( )
A.地球 B.海洋 C.火山 D.冰球
3.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4.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文学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认为陨冰可能就是这些未汽化的冰球。”这句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除?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去年春节,我在佛龛(kān)前烧香,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振 震)撼了。
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 细致)的触角,背(bèi bēi)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儿横着走,一会儿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采 彩)的舞。
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忽然停住脚步,似乎被奇异的香气吸引,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zhuǎn zhuàn)身子离开。
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爬得高些,跌得更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
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摔下来,可是它不(惧 俱)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
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注:佛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1.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读音。
2.请用“ ”画出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3.面对攀登路上的挫折,小虫子分别有什么样的反应?
1.最初的那一跌→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爬得更高摔得更重→________________。
3.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_______________。
4.我把它移到远离佛龛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填空。
作者最后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我们可以从文中“_____________”这个细节,基本推断出这就是作者先前看到的那只虫子。它之所以死去,一定是多次攀登佛龛失败而导致的结果,这一点不仅从前文可以推断,从本节中的“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也可以读出这一点。
答案
一、
1.因为一场大雪,我们被堵在高速路上,又冷又饿时,有人传递来温热的盒饭,帮我们渡过难关,温暖回家。
2.焦急惶恐 疑惑惊讶 愉快感激
3.环境描写。作用:交代环境的恶劣,说明堵车和“我”内心惶恐的原因,为下文传递盒饭作铺垫。
4.表面是车灯的橙色汇在一起形成了暖流,实际指内心的温暖。
5.将爱心传递给下一位。
二、
1. 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由于感慨而长声叹气。
2. × √ √
3. 着火的药线 日本人的队伍
4.D
5.C
6.借夕阳西下时云急剧变化的样子,衬托出汤连池内心复杂、激烈的情感波动,渲染出悲壮的气氛,更能突出汤连池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精神。
7.对父亲的孝顺之情和为了祖国而牺牲的悲壮。
三、
1.春天的意味正浓。 遮蔽天空和太阳,本文形容云雾弥漫。
2.草地突然绿了,由鹅黄的浅绿成为茵茵的地毯 各种花次第开了,由冒出几个花骨朵到形成花的云雾 树渐渐长叶子了,由一点点冒出小芽到满树染绿
3.运用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也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特点。
4.生动地写出了成片的花朵盛开后浓郁的色彩与阔大的气势,形象地体现出春色正浓、春意盎然,使得无形的季节变化借助有形有色的自然景物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热烈及春的声势。
四、
1. 6 3
2.:“ , , !”
3.又瘦又小很难过 力量 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 真勇敢
4.寒冷 开心
5.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
1.草原
2. 比喻 羊群 白色的大花 草地 无边的绿毯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C
六、
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 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在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要事情,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七、
1.盘算 jué
2.形容十分牵挂,文中指我十分惦记母亲藏起来的月饼。 暗自高兴,文中指我为自己的小聪明偷偷地高兴。
3.(2)(1)(4)(3)
4.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5.C
八、
1.表示解释说明
2.猜想 肯定或兴奋
3.盲姑娘的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再弹一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4.月亮刚升起时,音乐清幽,舒缓;月亮越升越高时,音乐明快,气势逐渐增强;浪花涌过来时,强音乐骤然响起,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5.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贝多芬想记录下自己刚才弹的曲子的急迫心情
九、
1.D
2.A
3.B
4.有两种观点:1.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并聚集在地表。2.撞击地球大气层的小型冰球的水分补充地球水源。
5.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句子就变成冰就是这些未汽化的冰球,句意由猜测变为肯定。“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十、
1.振 细致 bēi 采 zhuàn 俱
2.去年春节,我在佛龛前烧香,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撼了。
3. 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 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 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 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
4. 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明亮 它的触角残破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