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婴儿开始添加淀粉类食物的年龄是()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E.6个月
答案:C
解析:
婴儿自4个月以后,辅食添加率的高低与婴儿的身长与体重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动物性食物和水果蔬菜类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婴幼儿的身长,主要是供给动物性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一般来讲,4个月前不应该给母乳喂养婴儿添加辅食,过早添加辅食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在母乳喂哺4~6个月至一岁断奶之间,是一个长达6~8个月的断奶过渡期。此时应在坚持母乳喂哺的条件下,有步骤地补充为婴儿所接受的辅助食品,以满足其发育需求,保证婴儿的营养,顺利地进入幼儿阶段。
虽然母乳看起来稀薄,实际上含有的营养素和所供给的能量都比米糊、乳儿糕多且质优。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消化谷类食品的能力尚不完善(如缺乏淀粉酶等),不适宜进食米、面类食品。谷类食品中的植酸又会与母乳中含量并不多的铁结合而沉淀下来,从而影响婴儿对母乳中铁的吸收,容易引起婴儿贫血。另一方面,婴儿吃饱了米糊、乳儿糕等食品,吸吮母乳的量就会相应减少,往往不能吸空母亲乳房分泌的乳汁,以致使母乳分泌量逐渐减少。一般认为,过早添加谷类食品是引起母乳喂养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调制添加食品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菌污染,并因此引起婴儿腹泻。
2.新生儿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黄疸,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新生儿溶血病
C.先天性胆道闭锁
D.新生儿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答案:B
解析:
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由于孕妇与胎儿血型不符,母体的抗体与胎儿的红细胞发生反应而引起的同种免疫溶血性疾病。
本病因其溶血的严重程度不同差异很大。
1、胎儿水肿:由严重溶血所致,少数可致死胎,存活儿可全身水肿,皮肤苍白,胸腹腔积液,并有心力衰竭表现,如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呼吸困难等,此常发生在严重的Rh溶血病儿,ABO溶血发生较少。
2、黄疸:最常见,多于出生后24小时出现,尤以Rh溶血出现早,多在生后6~12小时内出现,48小时迅速加重。
3、贫血:轻者不易察觉,重者可因贫血引起心力衰竭,ABO溶血早期少有血红蛋白低于120g/L,而Rh溶血者出生后48小时内常降至120g/L以下,大部分Rh 溶血及少数ABO溶血者可在出生后3~6周出现后期贫血。
4、肝脾肿大:发生在较大量溶血时,由髓外造血增生所致,以Rh溶血较常见。
5、全身表现:溶血重者可有精神萎靡、嗜睡、吃奶少、少哭。
3.4岁男孩,婴儿期开始发现紫绀,逐渐加重,有昏厥及抽搐史。查体:胸骨左缘第3肋间有Ⅱ级收缩期杂音,P2减弱,有杵状指。最可能的诊断是() A.房间隔缺损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答案:D
解析:
法洛四联症是存活婴儿中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青紫,有些在生后不久即有青紫。青紫常见于唇、球结合膜、口腔黏膜、耳垂、指(趾)等处明显。由于血氧含量下降,稍一活动,如吃奶、哭闹、活动等,即可出现气急和青紫加重。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或活动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由于患儿长期缺氧,致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为杵状指(趾)。少数患儿由于脑缺氧可有头晕、头痛。婴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晕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过性肺动脉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称脑缺氧发作。此外,可因红细胞增加,血液黏稠度高,血流变慢可引起脑血栓,若为细菌性血栓,则易形成脑脓肿。
体检:患儿体格发育落后,心前区可隆起,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一般以第3肋间最响,其程度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程度。狭窄重,流经肺动脉的血液少,杂音则轻而短。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4.小儿肥胖症的正确饮食结构()
A.以蛋白为主
B.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C.以脂肪为主D.以纤维素为主
E.以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
答案:B
解析:
要使任何肥胖儿体重减轻就必须饮食,使患儿每日摄人的能量低于机体消耗总能量。因此饮食管理极为重要。饮食管理的原则如下:
(1)满足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构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其中蛋白质供给能量占30%~35%,脂肪供给能量占20%~25%,碳水化合物供给能量占40%~45%。
(2)宜选用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以满足患儿的食欲,不致引起饥饿的痛苦。如绿叶菜、萝卜、豆腐等。进餐次数不宜过少,必要时,两餐之间可供低热量的点心。每餐进食的量应合理。
(3)体重不宜骤减。最初控制体重增加,以后使体重逐渐下降。当降至该年龄正常值以上10%左右时,不再严格饮食。
(4)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5)根据上述原则,食品应以瘦肉、鱼、禽蛋、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为主,脂肪摄入量。
5.体重5kg的婴儿,每天需8%糖牛奶量应为多少,才能满足机体需要()
A.200~250ml
B.300~350ml
C.400~450ml
D.500~550ml
E.600~650ml
答案:D婴儿奶量的计算:以每日所需总能量和总液量计算。婴儿每日需总能量110kcal/kg,需水量150ml/kg。某婴儿体重5kg,每日需要总能量:110kcal/kg ×5kg=550kcal。每100ml牛乳中所含能量为66kcal,100ml牛奶加8g糖后共得能量:66+4×8=98kcal。设每日需用牛乳总量为(x),100:98=x:550,x≈560ml.所以应该选择D。
6.患者,男,28岁,8小时前因暴饮暴食后出现上腹部绞痛,向肩背部放射,送到医院急诊,怀疑为急性胰腺炎,此时最具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为()
A、血清淀粉酶测定
B、尿淀粉酶测定
C、血钙测定
D、血清脂肪酶测定
E、血糖测定
答案:A
解析:
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8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尿液淀粉酶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1-2周达到高峰,此病人8小时前发病,故血清淀粉酶测定最有诊断意义,升高到500U以上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7.某新生女婴,出生后第4天,下列评估提示异常的是()
A.体温37℃
B.脐带未脱落
C.体重比出生时下降12%
D.阴道外口少量血迹
E.皮肤轻度黄染解析:
此题考察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体表面积大,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出生后明显下降,可低于36℃,12~24小时内回升超过36℃,脐带一般出生后3~7天脱落,出生后2~4天,新生儿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由于母体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女性新生儿可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数天后消失。出生后2~3天,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约持续一周,称生理性黄疸。
8.某新生女婴,出生后第4天,下列评估提示异常的是()
A.体温37℃
B.脐带未脱落
C.体重比出生时下降12%
D.阴道外口少量血迹
E.皮肤轻度黄染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察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体表面积大,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出生后明显下降,可低于36℃,12~24小时内回升超过36℃,脐带一般出生后3~7天脱落,出生后2~4天,新生儿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由于母体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女性新生儿可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数天后消失。出生后2~3天,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约持续一周,称生理性黄疸。
9.正常小儿,体重8kg,身长68cm,前囟1cm,有乳牙3颗。其可能达到的发育水平是()
A.会爬
B.会走
C.会说再见
D.会说自己的名字
E.会自己进食
答案:A
解析:
2岁以内小儿乳牙数目约等于月龄减4~6。
本题小儿有乳牙3颗,故应为7~9个月。
1岁以内小儿体重的推算公式是: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因为小儿7~9个月,采用7~12个月体重公式进行计算:
8(kg)=6(kg)+月龄×0.25(kg),得出月龄=8
老师记忆小儿发育的方法是:2头4翻6会坐,7滚8爬周会走。可见,8个月小儿会爬。
10.结核性脑膜炎进入晚期的特征是()
A昏迷、半昏迷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
B脑膜刺激征
C颅神经受损
D腹壁反射消失
E偏瘫或肢体瘫痪
答案:A
解析:1.早期:1~2周。性情改变,精神淡漠,低热,不明原因的呕吐及头痛。
2.中期:1~2周。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或颅神经损害等表现。
3.晚期:1~2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持续惊厥或进入昏迷,反射消失,极度消瘦。
1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14岁小儿贫血的定义是血红蛋白数值低于()
A.140g/L
B.130g/L
C.120g/L
D.110g/L
E.100g/L
答案:C
解析:
WHO规定Hb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6~14岁为120g/L。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暂定:Hb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者为贫血。
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1012~7.0×1012/L,血红蛋白约150~220g/L。生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下降,2~3个月时达到最低点,红细胞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数又缓慢增加,约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出生时白细胞数为15×109~20×109/L,生后6~24小时升高达21×109~28×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后平均为12×109/L,6~12个月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后接近成人水平。
12.小儿肥胖症(单纯性)临床表现应为()
A.皮脂积聚呈向心性B.脂肪积累以腰部及下腹部为显著
C.皮下脂肪增多,分布均匀
D.皮脂积聚以四肢为主
E.皮脂积聚以面部为主
答案:C
解析:
肥胖病或单纯性肥胖(obesity)指皮下脂肪积聚过多。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SD)以上时,即为肥胖病。可按超重数量分为轻、中、重三种肥胖。轻度者超过标准体重二个至四个标准差之间,中度者超过三个至四个标准差之间,重度者超过四个标准差以上。
13.属于护理病案的是()
A.体温单
B.医嘱单
C.病程记录单
D.健康教育单
E.出院小结
答案:D
解析:
护理病案的内容包括:
1.病人入院护理评估单
2.护理计划单
3.护理记录单
4.住院病人护理评估单5.病人出院护理评估单病人出院护理评估单包括两大内容:
(1)健康教育
1)针对所患疾病制定宣教计划。
2)与病人讨论有益的卫生习惯。
3)指导病人寻找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4)针对病人现状在生活习惯、休息、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复查等方面进行出院指导。
(2)护理小结
是护理活动的概括记录,包括护理达标程度、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护理效果等。
14.5岁女孩,2周前发热,第2天后出皮疹,皮疹2~3天出齐后体温渐退,1周来全身皮肤糠麸样脱屑,手脚有大片脱皮。最可能的诊断是()
A.麻疹
B.风疹
C.药疹
D.猩红热
E.幼儿急疹
答案:A
解析: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猩红热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
15.PPD试验,皮内注射皮丘直径为()
A.1~3mm
B.3~5mm
C.6~10mm
D.10~12mm
E.13~15mm
答案:C
解析:
PPD是一种结核菌的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是一种检查是否被结核菌感染的辅助手段,主要通过测量注射区域内肿块的大小来判断。通常,成人和儿童的判断标准不同。一般来说,成人的红肿块直径小于5mm,可判断其为阴性,即没有被感染;若红肿块直径大小在5mm~9mm之间,则判断为弱阳性;若红肿块直径大小在10mm~19mm之间,则判断为中等度阳性,如果直径大小在20mm以上(含20mm),且伴有水疱、坏死、溃破、硬结等,则可判为强阳性。而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红肿块直径大小在15mm(含15mm)以上,且伴有水疱、坏死、溃破、硬结等症状,就可以判断为强阳性。
16.若该患儿出现嗜睡、尖声哭叫、肌张力下降,胆红素上升至386μmol/L,该患儿可能发生了()
A.颅内出血
B.胆红素脑病C.呼吸衰竭
D.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E.低血糖
答案:B
解析:
本病临床分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早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一)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历时12~24小时。
(二)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持续约12~24小时。
(三)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消失。历时2周左右。
(四)后遗症期常出现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表现为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鉴别诊断
症状轻重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日龄等因素有关。一般分四期:
警告期日龄较小,血清胆红素在256.5μmol(15mg/dl)左右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嗜睡、拒食、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约半到一天进入痉挛期。
痉挛期表现为痉挛、发热、肌张力增高尖叫、慈祥、眼球震颤、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早产儿的痉挛等症状可以不明显,幸存者1~2天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先是吸吮和反应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痉挛减轻或消失,此期约持续2周。
后遗症期一般在生后2个月~3岁出现,手足徐动,眼球上转困难或斜视、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有绿牙或棕褐色牙,以椎体外系统受损为主的所谓四联症。
在症状出现时血清胆红素有时反而降低,这或许是胆红素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摄取所致,故不能为此而放松警惕。近年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发现部分血清胆红素171~342μmol/L(10~20mg/dl)的患儿虽无神经症状,但电位曲线的Ⅳ、Ⅴ波形消失、脑干神经传递时间延长,说明听觉神经有功能障碍,这类变化在胆红素下降后又消失。Perlman(1988)称之为暂时性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症,认为这种胆红素中毒影响是可以逆转,逐渐恢复。
17.麻疹的隔离期是()
A.隔离到起病后1周
B.隔离到出疹后1周
C.无并发症隔离到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隔离到出疹后10天
D.隔离到疹退后5天
E.隔离到疹退后10天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题,麻疹的隔离期是无并发症隔离到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隔离到出疹后10天。
麻疹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 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一)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发病;0.05ml/kg仅能减轻症状;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二)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l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19年美国免疫咨询委员会提出:4~6岁儿童进幼儿园或小学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三)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四)切断传播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18.口腔有科氏斑()
A.水痘
B.风疹
C.麻疹
D.猩红热
E.肠道病毒感染
答案:C科氏斑又称费科氏斑,是麻疹的特有体征。
典型的麻疹具有“发烧3天,出疹3天,退疹3天”的特点。患病初期很像感冒,出现发烧、咳嗽、流涕、喷嚏等症状。同时伴有眼睛怕光、流泪、充血的现象。起病第2~3日,在口腔颊内粘膜上相当于第二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外周有红晕,此即为本病特征性麻疹膜斑即口腔科氏斑又称费科氏斑,此斑持续1~2日即消失。在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很快波及面部、躯干遍及四肢、手掌和脚心。皮疹为暗红色的丘疹,大小如小米粒,如果出得多便会融合成片。
现在由于麻疹疫苗广泛接种,轻型麻疹较为多见。发烧时体温不会太高,眼睛流泪、怕光及流涕的症状也较轻,颊黏膜上很少出现“科氏斑”,皮肤上的皮疹稀而疏,通常1~2天即可退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