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 价 要 点 | 评价方法 | 得分 |
| 组织管理 11分 | 组织保障 3分 | 1、成立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学校信息化相关工作(1分); 2、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由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1分); 3、学校要配备专业信息化保障人员(1分)。 | 查看相关档案资料 | |
| 制度建设 4分 | 1、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各部门、成员职责明确,各负其责;1分 2、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健全,布置合理,有门牌。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保管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班班通教室。(3分)。 | 查看相关档案资料 | ||
| 经费保障 4分 | 1、有与学校规模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经费,信息化经费能确保宽带租用、设施设备更新维护、教学资源(含网络资源)购置、人员培训和应用研究等费用支出(2分)。 2、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黄教办[2014]150号)(2分)。 | 查看相关账户和管理制度。 | ||
设备管理 4分 | 设备登记 4分 | 1、学校建有设备登记册(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2分 2、各功能室有设备登记分册2分 | 查看相关档案资料 | |
基础建设 14分 | 宽带网络校校通5分 | 光纤到校,教学点、农村小学≥20M、乡镇中心小学、初中≥50M,县直学校≥100M(基本普及校内无线网,教学班、办公室等教学场所连接互联网)(5分)。 | 查看信息化填报数据, 利用专门的软件测试带宽 | |
| 优质资源班班通3分 | 1、每班配备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分); 2、校内建有局域网,每班设备都能上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到班(1分); 3、配备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平台或客户端,实现资源的调取、共享、交互等应用功能(1分)。 | 1、查看班级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 2、到班打开网络资源,浏览、下载是否顺畅 | ||
|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6分 | 1、学校教师开通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等(到2016年底100%教师和5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并基于空间开展培训、教研、互动教学、在线辅导、教学评价等研修活动。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教学空间。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并能对教学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2分); 2、学校建立网络化的社交平台。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包括微信群、QQ群。实现基于空间的资源汇聚、推送、再生、获取、评价等,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2分); 3、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中小学校长能利用局OA办公平台进行日常办公(2分); | 1、随机打开教师、学生空间浏览相关内容; 2、登录学校行政管理微信群、教师微信群查看学校互动平台信息; 3、查看中小学校长OA办公平台日志记载 | ||
| 应用水平 71分 | 校园信息门户2分 | 学校建有互联息平台,动态网站,有域名,安全可靠 。统一门户、统一集成、统一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可通过网站群或省级平台机构空间定制(2分)。 | 浏览学校网页 | |
|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业务系统8分 | 1、配置应用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中小学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校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经费统计等(2分); 2、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培训(2分); 3、每月进行一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登录。确保数据有效、完整(3分); 4、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能使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1分)。 | 登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关业务系统,核验相关数据的真实性 | ||
| 信息技术 教学 29分 | 1、学校配备1名专职信息技术课教师,按国家规定开设信息技术课。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3分); 2、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现常态化。(10分); 学校要开齐开足各门课程,要利用设备进行教学。 3、各功能室要长期使用,并及时记载。12分 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器材 4、推进“名师课堂”、“名师工作室”、“网络教研室”的建设(2分); 5、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2分); | 1、查看学校课程表; 2、查看微机室上机记录; 3、查看设备维护、添置记录; 4、查看各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课课件; 5、随机抽查教师操作信息技术设备。 | ||
| 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14分 | 1、能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2分); 2、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参加教学研讨(2分)。 3、能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或改造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2分); 4、能利用网络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行交流(2分); 5、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现常态化(6分)。 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占教师比例≥90%。 | 1、查看学校信息技术绩效考核方案; 2、查看教师各级各类信息技术获奖情况。 | ||
|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8分 | 1、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1分); 2、能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处理常见系统错误(1分); 3、学生能够积极开通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 在学校或家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学习,包括查询资料、搜集与下载资料、收发教师和同学的邮件、网络交流等;自觉访问校园网、班级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能根据需要对学习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功能配置、页面布局与样式设置等)(3分); 4、学校开展信息技术相关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信息技术类比赛活动。 如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学生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竞赛、学生现场网页、手抄报竞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3分)。 | 1、随机抽查学生操作信息技术设备; 2、查看学生各级各类信息技术获奖情况。 | ||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4分 | 1、每年各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时不少于50学时;(2分); 2、以学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分 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 1、查看教师培训记录; 2、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备上课课; 3、检查教师培训情况,培训经费落实情况。 | ||
| 网络安全2分 | 全面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教育业数据安全管理和开放共享,强化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防护,增强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能力,有效防范、控制和抵御网络安全风险(2分)。 | 1、查看相关维护人员配备情况、维护记载、待遇落实等; 2、查看相关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
| 研究推广 4分 | 1、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参加教师课件制作、论文评选等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并将活动成果积极上传至省级资源管理平台交换共享(2分); 2、宣传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推广工作经验和应用成果,成效明显(2分)。 | 1、查看课题研究和优质教育资源。 2、查看应用案例、典型人物影响力的媒体报道等。 | ||
| 总 分 | 100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