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现代史开始于 年,开始的标志是 。
2、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开国大典、像)
3、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伟大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的斗争。
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党的正确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人民的勇敢、团结;国际社会的援助等。
4、用史实说明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唐朝(加强与吐蕃的联系):①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②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蕃“和同为一家”。③821年,唐蕃会盟。
元朝(管辖):设宣政院管辖,使正式成为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清朝:①顺治帝册封“喇嘛”;②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从此,确立了册封、班禅制度;③雍正帝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的管辖。
新中国: 年,和平。(“一五计划”期间:青藏、川藏、新藏公路通车;20世纪90年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藏铁路通车。)
二、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1、 原因: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出兵: 年10月, 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4、战况: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者赶回“三八线”附近。
5、结果: 年,《 》签订,抗美援朝结束。
6、事迹:在战场上涌现了 、 、等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
7、精神:他们发扬了 和 的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土地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满足农民迫切得到土地的要求, 年6月,颁布了《 》,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土改的基本内容: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根本目的: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工业化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起止时间: 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
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
长江大桥(1957)、三条通藏公路(青藏、新藏、川藏)。
二、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 和 等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 、的好战士 ,党的好干部 ,两弹元勋 等先进模范人物。
四、“文化大”
1、“文化大”是由亲手发动,被林彪、反集团所利用的一场政治大。“”的起止时间是 。开始的标志是 ,结束的标志是 。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
2、“”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灾难出现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灾难出现的原因:“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民主法制不健全;当时国际形势的空前紧张;的错误认识和判断;林彪、等野心家的推波助澜。
灾难的表现:①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②党政机关受到冲击;③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④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留给我们的教训?
教训:①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③加强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五、常德中考例题(《拐点》P42)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充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时间:1978年底 地点:北京
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上)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治上)③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党领导集体。(组织上)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 恢复名誉,使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加紧立法:①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②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③1986年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 》、《 》、《 》等一系列法律。
二、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首先在 展开,实行
,了农村生产力。
(2)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②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对外开放
(1)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 、 、 、
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把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发展迅速, 尤为典型,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2)后来,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 - - - 这样一个 、 、 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答: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的意义);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经验。
《春天的故事》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那是一个春天”指什么历史事件?
(2)“老人”指谁?用一句话简要评价这位老人?
(3)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指哪些城市?
(4)“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说明了什么?
(5)“又是一个春天”指什么历史事件?
(6)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怎样的诗篇?有怎样的影响?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简要归纳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成就显著。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一次严重失误。
(3)1966年,党又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像)
四、“三农”问题
1、建国以来,党和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举措)
| 时 间 | 措 施 | 具体内容 | 影 响 |
| 1950-1952 | 土地改革 |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 彻底推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了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 1953-1956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进一步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 1958年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制规模 |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
| 1978年以来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在坚持土地国有的前提下,改革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 |
| 2006年 | 免农业税 |
3建国以来,党和对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目的: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①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5、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的三次是指:①土地改革;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免农业税。
6、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的建议:①科技兴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②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收入;③构建和谐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和澳门的回归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实行 、民族团结、 的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提出了 的构想。它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3、 年,中国对 恢复行使主权; 年,中国对 恢复行使主权。港澳的回归。港澳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
二、祖国与的经济文化交往
1、用史实说明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对的管辖。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1684年,清朝设府,隶属福建省。
近代: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与祖国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
①荷兰殖民者占领(1624)——1662年,郑成功收复
②1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
③1949年,败逃,美国阻止人民———今天
3、的前两次分离与第三次分离有什么本质区别?
①前两次分离是由于造成的主权问题。
②第三次分离是由于阶级矛盾造成的内政问题。
4、与时俱进———新中国的对台
| 时间 | 领导人 | |
| 新中国成立初 | 武力解决 | |
| 50年代中期 | 和平解决 | |
| 改革开放后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
| 90年代 | “主张” |
(1)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当局被迫调整“三不”,两岸38年隔绝打破。
(2)进一步发展(九十年代)
①海基会、海协会先后成立,并于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③1995年,的“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6、的发展前景:随着祖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海峡两岸最终必将实现统一。
有利条件:①祖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本原因)
②相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两岸统一的动力)。
③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④“一国两制”的。
不利条件(阻碍统一的因素):
①国际势力的干涉;②分子的阻挠;③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
7、你认为将来解决问题有几种选择?最佳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两种选择:①和平统一;②武力解决。
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因: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8、解决问题,应该怎么做?(建议)
国家应该: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关键)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③力争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我们青少年应该:①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②积极宣传党的对台。③拥护党对台,自觉同言行作斗争。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第一只海军—— 海军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 、 、 舰队。
2、人民空军是在 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敌机三百余架。
是志愿军空军的战斗英雄。
3、 年,中国人民第二炮兵创建(导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保家卫国。
二、自主的和平外交
1、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以 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召开 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家参加的国际性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问题,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及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友谊。
3、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 年, 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年,中美正式建交。
5、2001年,中国加入 ;在上海举办第九届 会议。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经过 (“两弹元勋”) 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1) 年、 年我国分别成功发射了自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和核导弹。
(2) 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3)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2005年,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再次顺利升入太空;2013年12月2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杂交水稻之父” 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 。
3、863计划:领域:
1996年,又将 列为计划的第领域。
二、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重视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 》,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实施 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3、 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有利于吸收第三次科技的成果,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中国在第三次科技浪潮中,取得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
①19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