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01:03
文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
推荐度:
导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 

   

   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史记》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 

   

   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1.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2.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3.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 

   

   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4.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小结:以上几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总结以上各段中的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熟读第14至21段,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二、讲解课文 

   

   1、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 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 __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如《廉蔺列传》 

   

   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 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 8 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第 1—2段:简介廉、蔺 

   

   (2)第 3 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第4—11段: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 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由此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 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秦 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 “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 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 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 

   

   全文三件事,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 

   

   

   内容仅供参考 

   

  

文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