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式子中,分式的个数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3.若A(,b)、B(-1,c)是函数的图象上的两点,且<0,则b与c的大小关系为( )
A.b<c B.b>c C.b=c D.无法判断
4.在对某社会机构的调查中收集到以下数据,你认为最能够反映该机构年龄特征的统计量是 ( )
A.平均数 B.众数 C.方差 D.标准差
5.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B、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C、两条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6.若-4≥3+4,则化简的结果是( )
A、-4 B、4 C、2x+2 D、-2x-2
7、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和,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B、C、或 D、无法确定
8.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80°,∠C=50°,AD=1,BC=,则AB长为( )
A、 B、 C、 D、
9.如图,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沿BD对折。使C点落在E处,BE与AD相交于点D.若∠DBC=15°,则∠BOD=
(8) (9) (10)
10.如图,直线y=kx(k>0)与双曲线y=交于A、B两点,BC⊥x轴于C,连接AC交y轴于D,下列结论:①A、B关于原点对称;②△ABC的面积为定值;③D是AC的中点;④S△AOD=.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满分24分)
11.如果是一次函数,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
12.函数中的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1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 .
14. 如果函数y=是反比例函数,那么k=____, 此函数的解析式是__ ______
15.已知-=5,则的值是
16. 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的众数与它的平均数相等,则这组数的中位数是 .
17.观察式子:,-,,-,……,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知,第8个式子为 .
18.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10cm,它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段,这两段的差为4cm,则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 .
三、解答题(共33分)
19.( 6分)解方程:
20(8分)、如图所示,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M 、N两点。
(1)根据图中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21.(8分)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某校为地震灾区开展了“献出我们的爱” 赈灾捐款活动.八年级(1)班50名同学积极参加了这次赈灾捐款活动,下表是小明对全班捐款情况的统计表:
| 捐款(元) | 10 | 15 | 30 | 50 | 60 | |
| 人数 | 3 | 6 | 11 | 13 | 6 |
(1)根据以上信息请帮助小明计算出被污染处的数据,并写出解答过程.
(2)该班捐款金额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22.(10分)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边BC在X轴上,E为对角线BD的中点,点B、D的坐标分别为
B(1,0),D(3,3),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A点,
(1)写出点A和点E的坐标;
(2)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判断点E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四、综合题(本题14分)
23.如图,直线y=x+b(b≠0)交坐标轴于A、B两点,交双曲线y=于点D,过D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DE,连接OD.
(1)求证:AD平分∠CDE;
(2)对任意的实数b(b≠0),求证AD·BD为定值;
(3)是否存在直线AB,使得四边形OBCD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DBBA BCBCC
二. 11. 12. 13.
14. -1或 y=-x-1或y= 15.1
16.10 17.- 18.12和8
三.
19. X=-
20、(8分)解: (1)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2) 当或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21.解:(1) 被污染处的人数为11人。设被污染处的捐款数为元,则
11+1460=50×38
解得 =40
答:(1)被污染处的人数为11人,被污染处的捐款数为40元.
(2)捐款金额的中位数是40元,捐款金额的众数是50元.
22.解:(1)A(1,3),E(2,)
(2)设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
把x=1,y=3代入, 得:k=3×1=3
∴ y=为所求的解析式
(3)当x=2时,y=
∴ 点E(2,)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四.
23.(1)证:由y=x+b得 A(b,0),B(0,-b).
∴∠DAC=∠OAB=45 o
又DC⊥x轴,DE⊥y轴 ∴∠ACD=∠CDE=90o
∴∠ADC=45o 即AD平分∠CDE.
(2)由(1)知△ACD和△B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D=CD,BD=DE.
∴AD·BD=2CD·DE=2×2=4为定值.
(3)存在直线AB,使得OBCD为平行四边形.
若OBCD为平行四边形,则AO=AC,OB=CD.
由(1)知AO=BO,AC=CD
设OB=a (a>0),∴B(0,-a),D(2a,a)
∵D在y=上,∴2a·a=2 ∴a=±1(负数舍去)
∴B(0,-1),D(2,1).
又B在y=x+b上,∴b=-1
即存在直线AB:y=x-1,使得四边形OBCD为平行四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