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1:
解析:
⑴.因为粒子所受阻力大小不变,金属片厚度各处均匀,所以每次穿越,阻力做功相同,动能的减少量ΔE相同﹙根据动能定理,W阻=ΔE﹚:
①.∵r=mv/qB ∴v/ vˊ=r/ rˊ
②.∵动能E=mv2/2 ∴E/Eˊ=﹙v/ vˊ﹚2=﹙r/ rˊ﹚2=﹙10/ 9﹚2
即:Eˊ=0.81E ΔE=E-Eˊ=0.19E 故B正确
⑵.每次穿越,ΔE相同,即Δv2相同,但Δv不同,故A错误
⑶.5次穿越后,动能损失5ΔE,粒子动能只剩下0.05E,不能完成第6次穿越,所以,会陷入金属片,故C正确,D错误
题2:
解析:
⑴.如图所示,粒子在磁场B1中的轨迹是一个半圆,粒子在磁场B2中的轨迹也是一个半圆,因为在两个磁场中都只受洛伦兹力作用,所以速率一直不变
⑵.∵r=mv/qB T=2πm/qB 又∵B1=3B
∴半径、周期都变为原来的3倍,选A、C 不失一般性,
设粒子带正电
题3:
解析:
⑴.经过加速电场进入速度选择器后,两铜离子所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相等,故: ∵qE=qvB1 ∴两铜离子进入磁场前的速度都是v=E/ B1
⑵.进入偏转分离器后,由于比荷不同,半径不同,故分离:
∵r=mv/qB2 ∴比荷q/m=v/rB2=E/rB1B2
又∵r1=d1/2 r1=d2/2
∴A1处铜离子的比荷为2E/﹙d1B1B2﹚;A2处铜离子的比荷为2E/﹙d2B1B2﹚。故选A
题4:
解析:
⑴.开始时,污水中的正离子只受向上的洛伦兹力作用,向上极板偏转﹙不失一般性,设磁场垂直纸面向里﹚
负离子只受向下的洛伦兹力作用,向下极板偏转
⑵.随着正负离子的聚集,上下极板之间形成电场,产生电势差
⑶.形成电场后,当粒子所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相等时,不再偏转,故:
∵qE=qvB ∴E=vB
又∵E=U/c ∴U/c=vB,即:v=U/cB
⑷.此长方体盒子相当于一个电源,电动势为U,根据电阻定律可知,其内阻为r=ρc/ab,故: ∵U=I﹙R﹢r﹚=I﹙R﹢ρc/ab﹚ 又∵v=U/cB
∴v =I﹙R﹢ρc/ab﹚/cB
⑸.设时间t内,通过某横截面的污水的体积为V,横截面的面积为S,则:
流量Q=V/t=vt·S/t=vt·bc/t=I﹙R﹢ρc/ab﹚/cB·bc=I﹙bR + ρc/a﹚/B,故选A
题5:
解析:
⑴.最低点,速度方向不同,故洛伦兹力方向也不同,A错误
⑵.因为绳的拉力和洛伦兹力都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故最初两次经过最低点时,小球的动能相同,C正确
⑶.最低点,小球的加速度即为向心加速度,因为向心加速度为mv2/r,而小球的动能相同,半径相同,所以小球的加速度相同,D正确
⑷.小球在最低点受重力、拉力、洛伦兹力作用,因为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相同,向心力相同,而洛伦兹力方向不一定同,所以,摆线的拉力大小不一定相同,B错误
题6:
解析:
⑴.以甲、乙整体为研究对象,做受力分析如图1:
①.∵乙物块与地之间的摩擦力f=μN 又∵N=﹙m1﹢m2﹚g﹢qvB
∴f=μ〔﹙m1﹢m2﹚g﹢qvB〕
因为它们一起向左做加速运动,v增大,所以f增大,A正确
②.整体的加速度a=﹙F-f﹚/m,因此,随着f的增大,加速度a减小
⑵.以甲为研究对象,做受力分析如图2:
①.∵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fˊ就是甲的合外力
∴甲的加速度aˊ=fˊ/m
②.∵整体的加速度a减小
又∵甲、乙两物块一起向左运动,甲的加速度aˊ与整体的加速度a相等
∴甲的加速度aˊ减小,而aˊ=fˊ/m
∴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fˊ也减小,故D正确,B、C错误
题7:
解析:
⑴.带电粒子沿各个方向由小孔O射入磁场区域﹙即散射﹚之后,
因为速率相同,所以各粒子的轨迹均为半径相同的圆,且均以O点为圆心
⑵.因为带正电,所以带电粒子均向左偏
⑶.当带电粒子以水平向右的速度进入匀强磁场时,如图1所示,
其轨迹圆为:与MN相切于O点、直径OOˊ与MN垂直的圆
⑷.其它粒子的轨迹也是与之完全相同的圆,只是位置不同
⑸.其它粒子的轨迹如图2所示:当直径OOˊ以O点为转轴向左
转动时,轨迹圆也会随之向左转动,而其它粒子的轨迹就是这些向左
转动的圆,故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是阴影A,选A
题8:
解析:
⑴.因为只受洛伦兹力作用,所以电子的轨迹为一段圆弧
⑵.如图所示,当轨迹圆与右边界相切时,其半径为d
⑶.要从右边界穿出,电子的轨道半径应大于d,即:
∵r=mv/qB q=e r>d
∴v>Bed/m 故选B
题9:
解析:
⑴.如图所示,当电子从C点射出时,其轨迹为1/4段圆弧,半径rC为a;
当电子从A点射出时,轨迹为半圆, 半径rA为a/2,故:
∵r=mv/qB
∴vA : vC=rA : rC=a/2: a=1: 2
⑵.∵T=2πm/qB ∴不论从哪一点射出,周期均相同
⑶.∵电子所经历的时间t=θ/ω=θ•T/2π 又∵TA=TC
∴tA:tB=θA :θB=π :π/2=2:1
题10:
解析:
⑴.该离子要到达坐标原点,速度就要反向,而速度要反向,轨迹就必须是半圆,如图所示
⑵.粒子经过一个半圆,速度反向后,并未达到原点;而要回原点,还需做一段直线运动
⑶.磁场中粒子不能做直线运动,只能做圆周运动,故A点的左侧不能有磁场,所加匀强磁场区域应在A点的右侧
⑷.因为负离子向下偏转,所以根据左手定则,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⑸.∵r=mv/qB 又∵r=0.2m
∴B=mv/ rq=5mv/ q
题11:
解析:
⑴.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加速,半径最大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设最大动能为mv2/2,则: ∵R=mv/qB ∴mv2/2=R2q2B2/2m
⑵.设粒子达最大动能时,加速了n次,则:
∵nqU=mv2/2 又∵mv2/2=R2q2B2/2m
∴n=﹙mv2/2﹚/qU=R2qB2/2mU
⑶.一个周期T内,粒子加速两次,故运行时间t为n/2·T﹙其中n为粒子加速次数﹚
∵t=n/2·T 又∵n=R2qB2/2mU T=2πm/qB
∴t=πR2/2U 代入数据,解之得:t=4.2×10-5 s
题12:
解析:
⑴.如图1所示,粒子垂直于ab向上进入磁场B1后,因为所受洛伦
兹力向左,所以它将向左偏转,并经一个半圆后垂直于ab向下进入磁
场B2;进入磁场B2后,因为其所受洛伦兹力变为向右,所以它在磁场B2
中将向右偏转,轨迹还是一个半圆。至此,粒子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运动。
①.设粒子在磁场B1中运动的周期为T1,在磁场B2中运动的周期
为T2,则,粒子在整个磁场中运动的周期为:
∵T=T1/2﹢T2/2=﹙2πm/qB1﹚/2﹢﹙2πm/qB2﹚/2
又∵B1=2B2
∴T=3πm/2qB2
②.∵r=mv/qB
又∵粒子在磁场B1、B2中速率v不变﹙只受洛伦兹力作用﹚,且B1=2B2
∴磁场B2中轨迹圆的半径是磁场B1中轨迹圆半径的两倍,且r2=mv0/qB2
⑵.如图2所示,粒子垂直于ab再次向上进入磁场B1后,因为所受洛伦兹力向左,所以它将向左偏转,经一个半圆后垂直于ab再次向下进入磁场B2;进入磁场B2后,因为其所受洛伦兹力变为向右,所以它在磁场B2中将向右偏转,轨迹还是一个半圆。至此,粒子完成了第二个周期的运动。依此类推,粒子将做周期性的运动。
因为是周期性的运动,所以粒子在磁场B1中轨迹的半径均相等,
在磁场B2中轨迹的半径也相等,且为B1中轨迹半径的两倍
⑶.如图3所示,粒子第6次穿过直线ab时,已经历了3个周期,
故其所经历的时间t为:
t=3T=3×3πm/2qB2=9πm/2qB2
其离开点O的距离d为:
d=3r2=3mv0/qB2
题13:
解析:
⑴.电场中:从P到D的过程中,垒球只受竖直向下的电场力,故如图1所示,它在电场中将做类平抛运动,设垒球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为a,时间为t1,则:
①.∵qE=ma ∴代入数据,解之得: a=50m/s2;
②.∵h=at ∴代入数据,解之得: t1=s;
③.OD之间的距离:d=v0t1=10×=2m=3.46m
⑵.磁场中:从D点进入磁场后,垒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圆心在与D点垂直的半径上,而另一半径与这条半径对称。如图2所示,设垒球在D点的速度vD与界面所成角度为θ,则:
①.∵tanθ== 又∵电场中:vD=at1=10
∴tanθ= 即:θ=60°
②.进入磁场后垒球的速度v==20m/s
③.设垒球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由几何关系易知:R==4m
又∵R=, ∴B==10T
⑷.设垒球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t2,由几何关系易知:它在磁场中运动的圆心角为240°
∵t2=T=T 又∵T=
∴代入数据,解之得:t2=s
⑸.从磁场再次进入电场,并回到P点的过程中,因为受力情况和速度都与前一次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对称,所以其轨迹与前一次对称,经历的时间与前一次相同,即t3=t1,故如图所示,垒球运动的总时间t为:
t=t1+t2+t3=2t1+t2=1.53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