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考级背景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的国度,光辉璀璨的诗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为充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校精心编纂校本教材,决定开展学生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古诗文考级实施办法如下:
二、考级内容
学校根据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分为十二级。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吟读背诵。古诗文考级组定期对学生背诵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背诵的数量评定相应的等级。
三、活动方式、考核办法
1、由语文老师自行组织,为减轻教师压力,培养学生能力,四至六年级每班经选拔,各选出1名古诗小考官,授予“古诗小考官”称号,发考官证,对古诗考级结果进行复查。考官进行工作时,需持证,无证不得考试。活动结束后考官证由各班语文老师收齐交学校统一保管。考官需公正,有一首背诵不正确、流利,皆不过关。考核老师要严格把关,学校对各班级选拔学生进行抽查,弄虚作假者经学校核实的取消考官称号,收回考官证。
2、考级顺序按照“学生个人申报——教师(或古诗小考官)测评确认——颁发考级证书(证书由学校统一印制)。学校将适时组织检查评议,并对各班古诗诵读考级中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3、考核时由考评人持相应级别的背诵目录逐首测考。考核过关后,依据相应的级别填写班级考核统计表。
4、古诗考级分两大阶段。一是诵诗小能手:一、二年级可申报初级(1——4级),考核内容分别对应四个学期的诵读内容,申报级别按年级升高而升高,即一年级上学期一级,下学期二级,二年级上学期三级,下学期四级(以下依次),每个级别须背诵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所对应学期的古诗方可过关;三、四年级可申报中级(5——8级);五、六年级可申报高级(9——12级)。达到十二级由学校颁发最高级别考级证书。初级是对学困生的基本要求,中级为中等生的基本要求,高级为尖子生的基本要求。
四、活动时间安排
(1)利用晨间、午间、课前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提倡各班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小目标。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选好内容,坚持师生同读同背。
(2)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文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五、考核评审标准:
1.每位参加考级的同学必须用普通话吟诵。
2.吟诵流利,不吃字,不少字、添字。
3.每首诗之间允许有停顿,但时间不得超过5秒钟。
4.诗词吟诵必须完整(含有题目、诗人、朝代)。
古诗考级目录:
| 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 | ||
| 一级 | 一年级(上册) | |
| 1 | 江南(江南可采莲) | 汉乐府 |
| 2 |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 刘 邦 |
| 3 | 赠范晔(折花逢驿使) | 陆 凯 |
| 4 | 咏鹅(鹅,鹅,鹅) | 骆宾王 |
| 5 | 风(解落三秋叶) | 李 峤 |
| 6 |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 陈子昂 |
| 7 |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 王之涣 |
| 8 |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 祖 咏 |
| 9 | 画(远看山有色) | 王 维 |
| 10 | 鹿柴(空山不见人) | 王 维 |
| 11 | 相思(红豆生南国) | 王 维 |
| 12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李 白 |
| 13 |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 李 白 |
| 14 |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 卢 纶 |
| 15 | 池上(小娃撑小艇) | 白居易 |
| 16 | 悯农(锄禾日当午) | 李 绅 |
| 17 | 江雪(千山鸟飞绝) | 柳宗元 |
| 18 |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贾 岛 |
| 19 |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 范仲淹 |
| 20 | 梅花(墙角数枝梅) | 王安石 |
| 二级 | 一年级(下册) | |
| 1 | 咏蝉(垂緌饮清露) | 虞世南 |
| 2 | 春晓(春眠不觉晓) | 孟浩然 |
| 3 |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 孟浩然 |
| 4 | 杂诗(君自故乡来) | 王 维 |
| 5 |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 王 维 |
| 6 |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 白 |
| 7 |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 | 杜 甫 |
| 8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 刘长卿 |
| 9 | 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 | 韩 愈 |
| 10 |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 白居易 |
| 11 | 悯农(春种一粒粟) | 李 绅 |
| 12 |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 李商隐 |
| 13 | 蚕妇(昨日入城市) | 张 俞 |
| 14 |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 | 李清照 |
| 15 |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 杨万里 |
| 16 |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 | 雷 震 |
| 17 |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 | 查慎行 |
| 18 | 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 赵 翼 |
| 19 | 所见(牧童骑黄牛) | 袁 枚 |
| 20 |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 高 鼎 |
| 三级 | 二年级(上册) | |
| 1 |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 陶渊明 |
| 2 |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 贺知章 |
| 3 |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 王 翰 |
| 4 |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 王昌龄 |
| 5 |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 常 建 |
| 6 |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李 白 |
| 7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 李 白 |
| 8 |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高 适 |
| 9 | 绝句(迟日江山丽) | 杜 甫 |
| 10 |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 杜 甫 |
| 11 |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 杜 甫 |
| 12 |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 张 继 |
| 13 | 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 | 韩 愈 |
| 14 |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 杜 牧 |
| 15 |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 杜 牧 |
| 16 | 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 崔道融 |
| 17 |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 苏 轼 |
| 18 |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 范成大 |
| 19 |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 林 升 |
| 20 | 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 | 王 冕 |
| 四级 | 二年级(下册) | |
| 1 | 敕勒歌(敕勒川) | 北朝民歌 |
| 2 |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 王昌龄 |
| 3 |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 王昌龄 |
| 4 |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 | 李 白 |
| 5 |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李 白 |
| 6 |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 白 |
| 7 |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 李 白 |
| 8 |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 | 温庭筠 |
| 9 | 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 | 张 旭 |
| 10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 杜 甫 |
| 11 | 春望(国破山河在) | 杜 甫 |
| 12 | 望岳(岱宗夫如何) | 杜 甫 |
| 13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 韩 愈 |
| 14 |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 白居易 |
| 15 |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杜 牧 |
| 16 |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 罗 隐 |
| 17 |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 王安石 |
| 18 |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 杨万里 |
| 19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 杨万里 |
| 20 |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 叶绍翁 |
| 五级 | 三年级(上册) | |
| 1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 王 维 |
| 2 |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 李 白 |
| 3 |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 李 白 |
| 4 | 绝句(江碧鸟逾白) | 杜 甫 |
| 5 |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 甫 |
| 6 | 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 | 戴叔伦 |
| 7 |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 卢 纶 |
| 8 |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 刘禹锡 |
| 9 | 秋词二首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 刘禹锡 |
| 10 |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 白居易 |
| 11 |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 |
| 12 | 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 崔 护 |
| 13 |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 | 胡令能 |
| 14 |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 | 杜秋娘 |
| 15 |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 杜 牧 |
| 16 |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 | 杜 牧 |
| 17 |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 杜 牧 |
| 18 | 庚申正月游齐安(水南水北重重柳) | 王安石 |
| 19 |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 苏 轼 |
| 20 |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 叶绍翁 |
| 六级 | 三年级(下册) | |
| 1 |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 古诗十九首 |
| 2 |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 汉乐府 |
| 3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 王 勃 |
| 4 |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贺知章 |
| 5 |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 张九龄 |
| 6 | 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 | 杜 甫 |
| 7 |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 杜 甫 |
| 8 | 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 | 王 建 |
| 9 |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 韩 翃 |
| 10 |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 孟 郊 |
| 11 |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 刘禹锡 |
| 12 |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 杜 牧 |
| 13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商隐 |
| 14 |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 李商隐 |
| 15 | 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 | 高 骈 |
| 16 |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 | 林 杰 |
| 17 | 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 | 王 驾 |
| 18 | 破阵子 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 晏 殊 |
| 19 |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 | 朱 熹 |
| 20 |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 志南和尚 |
| 七级 | 四年级(上册) | |
| 1 | 杂诗(人生无根蒂) | 陶渊明 |
| 2 | 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 | 孟浩然 |
| 3 |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孟浩然 |
| 4 |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 王 维 |
| 5 | 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 | 李 白 |
| 6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李 白 |
| 7 |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 | 杜 甫 |
| 8 |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 杜 甫 |
| 9 |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 崔 颢 |
| 10 |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 韦应物 |
| 11 |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 孟 郊 |
| 12 | 鸟(谁道群生性命微) | 白居易 |
| 13 |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 牧 |
| 14 |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 李商隐 |
| 15 | 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 | 王 令 |
| 16 |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苏 轼 |
| 17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 苏 轼 |
| 18 |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 陆 游 |
| 19 |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 陆 游 |
| 20 |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 朱 熹 |
| 八级 | 四年级(下册) | |
| 1 | 饮酒(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 |
| 2 | 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潮水连海平) | 张若虚 |
| 3 |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 王 维 |
| 4 |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王 维 |
| 5 |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 李 白 |
| 6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张志和 |
| 7 |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 刘禹锡 |
| 8 | 忆江南(江南好) | 白居易 |
| 9 | 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 | 白居易 |
| 10 | 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 | 王 驾 |
| 11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晏 殊 |
| 12 |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 欧阳修 |
| 13 |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 王安石 |
| 14 |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苏 轼 |
| 15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 陆 游 |
| 16 |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 | 范成大 |
| 17 | 鹧鸪天 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 | 辛弃疾 |
| 18 |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 | 翁 卷 |
| 19 |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 赵师秀 |
| 20 | 将至桐城(溪路行将尽) | 王士祯 |
| 九级 | 五年级(上册) | |
| 1 | 关雎(关关雎鸠) | 诗 经 |
| 2 | 观沧海(东临碣石) | 曹 操 |
| 3 | 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 | 张九龄 |
| 4 |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 李 白 |
| 5 | 梦李白 其二(浮云终日行) | 杜 甫 |
| 6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北风卷地白草折) | 岑 参 |
| 7 |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 张 籍 |
| 8 |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贾 岛 |
| 9 | 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 | 颜真卿 |
| 10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李 煜 |
| 11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李 煜 |
| 12 | 苏幕遮 怀旧(碧云天) | 范仲淹 |
| 13 | 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 | 王安石 |
| 14 | 阳关曲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 轼 |
| 15 | 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 曾 几 |
| 16 |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 卢梅坡 |
| 17 |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 文天祥 |
| 18 | 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 | 王士祯 |
| 19 |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 纳兰性德 |
| 20 | 随园诗话 选一(飞云倚岫心常在) | 袁 枚 |
| 十级 | 五年级(下册) | |
| 1 |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 王之涣 |
| 2 | 将进酒(君不见) | 李 白 |
| 3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 刘禹锡 |
| 4 |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 | 吕 岩 |
| 5 |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 李 煜 |
| 6 |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 程 颢 |
| 7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 苏 轼 |
| 8 |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 苏 轼 |
| 9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李清照 |
| 10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 |
| 11 | 满江红(怒发冲冠) | 岳 飞 |
| 12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 游 |
| 13 |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 | 杨万里 |
| 14 |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梅子留酸软齿牙) | 杨万里 |
| 15 | 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 | 朱 熹 |
| 16 |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 辛弃疾 |
| 17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 辛弃疾 |
| 18 |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烟迷露麦荒池柳) | 辛弃疾 |
| 19 |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 20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 | 辛弃疾 |
| 十一级 | 六年级(上册) | |
| 1 | 采薇(节选)(昔我往矣) | 诗 经 |
| 2 |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王 维 |
| 3 |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 白 |
| 4 | 子夜吴歌 秋歌(长安一片月) | 李 白 |
| 5 |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夜坐明月) | 李 白 |
| 6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 | 高 适 |
| 7 |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 杜 甫 |
| 8 |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岑 参 |
| 9 | 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 刘方平 |
| 10 | 写意二首之一(寂寥荒馆闭闲门) | 牟 融 |
| 11 | 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 | 皎 然 |
| 12 | 寄张元夫(前溪后溪行) | 薛 涛 |
| 13 |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 元 稹 |
| 14 | 马诗(大漠沙如雪) | 李 贺 |
| 15 | 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 陈与义 |
| 16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 辛弃疾 |
| 17 |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 | 白 朴 |
| 18 |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马致远 |
| 19 | 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 | 张维屏 |
| 20 |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 龚自珍 |
| 十二级 | 六年级(下册) | |
| 1 | 七步诗(煮豆持作羹) | 曹 植 |
| 2 |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 北朝民歌 |
| 3 |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王昌龄 |
| 4 |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 李 白 |
| 5 |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 白 |
| 6 |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 | 杜 甫 |
| 7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 杜 甫 |
| 8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 | 皮日休 |
| 9 | 雨霖铃(寒蝉凄切) | 柳 永 |
| 10 |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 王安石 |
| 11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 | 王 观 |
| 12 |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 苏 轼 |
| 13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 苏 轼 |
| 14 |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 苏 轼 |
| 15 |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苏 轼 |
| 16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 |
| 17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 辛弃疾 |
| 18 |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 于 谦 |
| 19 |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 郑 燮 |
| 20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 龚自珍 |
古诗文考级证书
____同学,恭喜你已经通过古诗文考级_级的考试,在此特发此证书给与鼓励,望以后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_年级_班
_年_月_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