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校本课程:趣味数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2:50:57
文档

校本课程:趣味数学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
推荐度:
导读《趣味数学》校本课程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趣味数学》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主题与内容

课程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课程内容:

1、通过趣味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掌握数学速算技巧;

3、通过学习掌握立体几何图形的拼组方法;

4、掌握生活中的等量代换趣味问题;

5、通过学习掌握数字中的一些奥秘;

6、通过拼拼摆摆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7、通过学习了解数学中一些有趣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

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四、课程框架

第一章  数学故事会

   第二章  速算技巧 

             第三章  图形的拼合

             第四章  等量代换

   第五章  数字谜

             第六章  拼拼摆摆

               第七章  有趣的规律

  五、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曲折感人的事情、人物等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采用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一些有名的问题、定理、悖论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学生收获

通过活动,让孩子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并且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想像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

七、学习评价

对于四、五、六年级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活动主题  数图形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协调合作。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试着数一数:

 1、出示图形:                      

2、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上图中有几条线段吗?

3、学生:试着数一数,找一找。

4、师、生:一齐一段一段地数。

三、引导归纳方法:

师:引导学生再看图形,启发问:

(1)、最长的有几段?最短的又有几段?  板书:1、4

(2)、从“1”到“4”中,中间跨了什么?

(3)、得出总数: 4+3+2+1=

(4)、归纳出方法:

数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从最小段的总段数一直加到1=总数

四、模仿提升练习:

  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2、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角?

 五、谈学习体会:

活动效果    

1、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合作。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主题    找规律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3、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一、谈话引入:

二、情境式出示下列题目:

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数。

(1)、3,6,9,(  ),(  )(2)、180,155,131,108,(  ),(  )

(3)、1,1,3,7,13,(  ),(  )

以上各小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正确填写呢?从填写中你91发现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

师:让生观察(1)题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多少?后面的都一样吗?

生:前一个比后一个大3,即前一个+3=后一个

师:(2)、(3)题又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得出(2)的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25、24、23、22…

得出(3)的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0、2、4、6…

四、兴趣尝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3,9,,27,(  ),(  )     ②1,2,6,24,(  ),(  )

③1,2,2,4,8,32,(  ),(  )  ④1,4,9,16,(  ),(  )

2、找出每组数的规律,再填数。(1,4)(2,8)(3,12)( , )(  , )

五、谈话小结:

这节兴趣课,你学到了什么?在你的生活中,学习数学中你对数有规律的发现?

活动效果    

1、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3、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活动主题    加、减法的巧算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探求。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一、出示一些加、减法习题,谈话激趣让学生练习解答:

726+202   384+199  824-498  543-204

二、情境引入巧算兴趣学习的指导:

1、面对以上的习题,你有更好更快的算法吗?想一想,试着寻找快算方法。

2、师,启发思路:如725+202题中的两个加数,第二个加数202接近200,所以把202看成200+2,那么726+就看成726+200+2.这就是“少加要再加”。

726+202=726+200+2=926+2=928

又如824 – 498题中,减数498接近500,就可以先减去500,与原题相比,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这就是“多减就要加上”。

824-498=824-500+2=324+2=326

三、即时兴趣练习尝试:

1、按刚才的两个方法,完成以上两题。

2、巧算下面的题目。(学生上台展现)

482+301  1258+797  826-697  999+98+97+9+7  329-283+171  4250-1347-253

四、小组讨论其他巧算法:

五、分享成功,谈体会。

活动效果    

1、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探求。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主题    有余数的除法

活动目标    1、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积极性更强。

2、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

一、创设情境: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3+(  )=19   7×(  )+3=17  8×(  )<25   5×(  )<17

2、你可记得,竖式除法的原则?除法验算的办法?

板书:①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谈话引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除法,但有余数的除法你能运用自如吗?

二、揭示活动主题,开展兴趣活动:

出示:○÷5=7……□,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三、学生讨论、试探解决:

师,引导:此题的除数是多少?竖式除法的原则是什么?

生:依据“除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原则”推断出,余数可填1,2,3,4。

生:试探解答:最大5×7+4=39   最小5×7+1=36

生,即时练习:□÷6=8……□(问:最大可填什么?最小可填什么?)

四、兴趣钻研:

算式□÷□=3……5中,被除数最小是几?

师,启示:余数是5,除数应比余数大,比5大的数有无数个,其中最小的是6,所以除数最小是6;根据“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可求出最小的被除数是3×6+5=23。故,列式如下;3×6+5=23

五、小组练习:类似的题型(小黑板出示)<吴逸轩、黄静薇同学陈述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本次活动情况。

活动效果    

1、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积极性更强。

2、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

活动主题    周期问题

活动目标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活动气氛更显浓厚。

一、情境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星期有7天,等等,像这种具有一定的周期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周期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期问题。

二、揭示活动的主题,开展活动:

出示下图,让生观察:□□?☆□□?☆□□?☆□□…

师,问:你能算出第47个图形是什么吗?

师,进行思路导航:从上图可以看出,图形是按照“两个正方形,一个梅花,一个星星”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即四个图形一个周期。47÷4=11(组)…3(个),47个图形中有11个周期多3个,所以第47个图形就是重复了11个周期以后的第3个图形,是?。    列式为:47÷4=11(组)…3(个)

三、小组实践交流,探讨:

1、把1~56号的卡片依次分给小明、小红、小兰三人,你知道13号给谁了吗?54号呢?

2、一排彩灯按“红、黄、蓝、绿、紫”的顺序重复排列,第4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第62个呢?

3、2008年8月8日是星期五,问8月30日是星期几?

4、小黑板出示兴趣活动操作题。(让陈铠枫、何益宁同学上台展示)

四、学生质疑巩固:

活动效果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活动气氛更显浓厚。

活动主题    巧添符号

活动目标    

1、有针对性的练习安排,使学生能及时巩固知识点。

2、通过有趣的挑战性问题,灵活了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情境:

1、大家是否曾在一些学习书籍、报刊中见过许多重复出现的数字游戏?

2、你可曾对这些数字按一定结果要求进行过添加符号的探究?

二、揭示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引导:

1、师,出示:①4  4  4  4=0 ②4  4  4  4=2 ③4  4  4  4=1  ④4  4  4  4=3

你对以上的算式,按结果要求填上适合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吗?

2、师,演示:4+4–(4+4)=0

(思维过程:假设最后一步运算是减法,那么这4个数可以分成两组,这两组的和、差、积、商应该相等。)

3、生,尝试以下3小题:

4、师,提示:注意从结果出发,用倒推法解决。考虑怎样选取和、差、积、商符号。

三、能力提升,兴趣练习:

1、给下面的算式巧添上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1      2  2  2  2=2       2  2  2  2=3

2、在两数中间加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提示:从右边的数的和、差、积、商结果推导起。)    12  4  4=10  3   8  4  2=4  4

3、在〇添上与等式左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2+3=1〇2〇3         4×6-7=4〇6〇7

四、开展交流活动体会。

活动效果    

1、有针对性的练习安排,使学生能及时巩固知识点。

2、通过有趣的挑战性问题,灵活了学生的思维。

文档

校本课程:趣味数学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