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05:31
文档

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

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7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
推荐度:
导读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7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
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喘   证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喘1 风寒闭肺

    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例方:麻黄汤。

    2 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

    3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 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

    虚喘    

    1 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 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 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附汤合黑锡丹。

    。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 中药针剂

     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

    3 针灸疗法

    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 西医疗法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

胸痹

    胸痹是由邪阻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

    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 胸闷心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 应查心电图,或做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动态观察,明确诊断。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

    [辨证论治]

    1 寒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例方:当归四逆汤。

    2 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例方: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

    4 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

    5 心气不足

    症状: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 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例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 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例方:天王补心丹。

    7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 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例方: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肌钙白,D-二聚体等化验,予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含服。适用于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者。

     冠心苏合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

     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虚明显者。

     补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阴虚明显者。

    2 中药针剂

     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丹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蝮蛇抗栓酶~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参麦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西医疗法

     胸闷憋气或心前区疼痛者应给予吸氧。

     可酌情选用止痛、扩冠、镇静治疗。

    

  

眩   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3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风阳上扰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 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脾汤。

    5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6 瘀血阻窍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肌钙白,同型半胱氨酸化验,予心电图,头颅CT,颈椎X片,心脏彩超,颈血管彩超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 中药针剂

     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

    4 西医疗法

     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化验,予心电图,电子胃镜,腹部彩超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腹   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西医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寄生虫,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 性质包括冷痛、灼痛、隐痛、绞痛、胀痛、刺痛等。

    3 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腹部X线及B超检查有助诊断。

    4 应与胃痛、胁痛、霍乱、淋证、疝气、肠痈等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较剧,遇冷则甚,得温痛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 湿热壅滞

    症状:腹痛拒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兼见烦渴引饮、大便滞下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通腑,导滞止痛。

    例方:大承气汤。

    3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例方:理中汤合小建中汤。

    4 气机郁滞

    症状:脘胀腹痛,拒按,走窜攻冲,嗳气或矢气痛减,兼痛连少腹或及两胁,恼怒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5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较剧,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腹痛经久不愈,兼见大便色黑,肌肤甲错,腹部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汤。

    6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痛而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便秘或泻下稀烂,完谷不化,舌苔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枳实导滞丸。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化验,予腹部立位平片,电子肠镜,腹部彩超,泌尿系彩超等检查。

[其它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酌情选用天枢、气海、期门、肝俞、合谷、中脘、足三里、 曲泉、三阴交、归来等穴。

  

泄   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 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3 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 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6 本病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暴泻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例方: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葛根芩连汤。

     伤食泄泻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保和丸。

    2 久泻

     脾虚泄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参苓白术散。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例方:四神丸。

     肝郁泄泻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例方:痛泻要方。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化验,予电子肠镜,腹部彩超,泌尿系彩超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保济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2 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天枢、中脘、上脘、天枢、关元等穴治疗。

    3 中药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泄泻可用锡类散溶液或中药汤液保留灌肠。

    4 西医疗法

     感染性腹泻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暴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者可给予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对症治疗。

头   痛

    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剌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发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 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3 应注意与类中风等头痛症状突出的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外感头痛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例方:川芎茶调散。

     风热证

    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例方:芎芷石膏汤。

     风湿证

    症状: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例方:大补元煎。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 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例方:八珍汤。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浊止痛。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剌,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或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例方:通窍活血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软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凝四项,予头颅CT,颈血管彩超,颈椎X片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正天丸、全天麻胶囊等药。

    2 中药针剂

     川芎嗪注射液12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血瘀头痛。

     参脉注射液40~6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 针灸疗法

    可取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丰隆、百会、头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

 

痹   证

    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 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O”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X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2 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乌头汤。

    3 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四肢活动不便,面色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渗湿通络。

    例方:薏苡仁汤。

    4 热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 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5 顽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晨僵,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例方:补肾祛寒治 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抗“O”RF,ESR,ENA全套等化验,予相应关节X片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大活络丸、小活络丹、雷公藤多甙片等药。

    2 针灸疗法

    可取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昆仑、足三里、委中、阿是穴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选用抗风湿药物或激素治疗。

 

腰   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腰肌劳损等引发的腰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腰部疼痛,痛势绵绵,时作时止,遇劳则剧,得逸则缓,按之则减;或痛处固定,胀痛不适;或如锥剌,按之痛甚。

    2 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劳损等病史。

    3 做腰部X线平片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CT及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4 应与肾着、腰软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湿腰痛

    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胖,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例方:渗湿汤合乌头汤。

    2 湿热腰痛

    症状: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热感,每于天热或腰部着热后痛剧,遇冷痛减,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例方:加味二妙散。

    3 瘀血腰痛

    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剌,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例方:身痛逐瘀汤。

    4 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 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例方: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偏阴虚者用左归丸为主。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抗“O”RF等化验,予腰椎MRI,泌尿系彩超,腹部彩超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附桂八味丸、强筋壮骨丸、壮腰健肾丸等药。

    2 针灸疗法

    可取肾俞、委中、阳陵泉、腰阳关、三阴交、太溪、阿是穴等穴治疗。

    3 推拿或牵引疗法

    4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抗风湿、止痛类药物。

文档

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

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7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